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苏州城市景观格局研究及生态安全评价

发布时间:2020-11-03 11:48
   在对景观生态学中的研究中,景观格局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过程产生格局、格局又作用于过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呈现出相应的景观功能。而近来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景观功能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剧,由此带来诸多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利用P-S-R框架模型,根据苏州区域特征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用18个指标来评价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苏州未来20年的生态安全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文主要运用了苏州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四期遥感影像数据,并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标准,对苏州进行景观分类。主要划分为六大类,包括:耕地、水域、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类结果表明,2010年,各景观类型中水域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2.53%。而耕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26.53%和27%,其它景观类型所占比较少,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分别为2.17%、1.72%和0.05%。1995-2010年期间,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变化幅度较大,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景观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主要变化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建筑用地面积大幅增加。 (2)苏州市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变化分析:1995年到2010年苏州市整体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维数在前五年有所下降,后十年基本保持不变,破碎度指数明显上升。这表明,在近15年,苏州整体景观格局稳定性趋于改善,但分维数较低表明苏州市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整体景观边界形态规则。各景观类型的分布均匀度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景观破碎程度有所降低,总体景观格局有呈现出好的发展趋势。 (3)苏州市1995年到2010年各景观类型指数动态变化情况:耕地和草地斑块面积明显下降,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均上升,这主要是因为退田还湖以及城市化进程导致耕地面积大量较少。1995年到2010年耕地、草地、建筑用地的斑块密度呈下降趋势,而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则呈现出上升趋势。耕地、草地的破碎化指数较高,林地、建筑用地的破碎化指数较低。 (4)本文主要运用P-S-R模型,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苏州区域特征,选取18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建立苏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1995年-2010年苏州各地的生态安全等级有所提高,各别地区生态安全等级不变,但生态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总体生态环境变好,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完善,服务功能基本完善,生态恢复能力有所增强。 (5)未来20年苏州各地区生态安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各地的上升幅度不一,其中以常熟和吴江的上升速度最快,张家港的上升速度最慢。
【学位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P901;X826
【部分图文】:

大气校正,波谱,遥感影像


率转换为地表实际反射率[65]。图3.2是大气校正前后的遥感影像和波谱对比图。f ^ 圓酺顯丨颶!—HEPI File Edit Options Flot_FTmctioii Help I File Edit Options Flot_Function Help

影像,苏州市,影像,监督分类


3.2.5监督分类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是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对景观的定义理解不同,因此对景观的分类也是不同的[68-69]。本文依据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并结合苏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种景观类型。在影像分类之前,首先对当地地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确定土地利用的解译标准,具体如表3.2所示。

苏州市,景观类型,占比


(1)苏州市2010年各景观类型特征分析苏州市2010年各景观类型指数计算结果如图所示。从图3.1中可以明显看出2010年苏州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距较大,其中水域面积比例最高占苏州总体的42%,其次是建筑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占苏州市总面积的27%和26%,林地和草地用地较少,只有2%,未利用地不到1%。图3.2表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破碎化程度以及斑块形状指数,从中可以明显发现耕地的斑块密度最小仅有0.45,建筑用地的斑块密度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方一平,陈国阶;西昌市生态空间占用及其生态系统安全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3 舒帮荣;刘友兆;徐进亮;何蓓蓓;吴冠岑;;基于BP-ANN的生态安全预警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4 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5 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谢花林,张新时;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物元评判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7 黄锡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J];地理科学;1981年02期

8 刘安国;;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中国科学院区域环境研究考察组访捷见闻[J];地理科学;1981年02期

9 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10 于兴修,杨桂山,王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2868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68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