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拉萨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种子库及退化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1:41
   砂生槐灌丛是西藏高原所特有的植被,长期以来在防风固沙和改良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对砂生槐灌丛退化机理的研究是植被恢复和建设的基础工作,对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区退化砂生槐灌丛为研究对象,从砂生槐灌丛种子库、种子输入、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及干扰因子等方面进行砂生槐灌丛退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 (1)砂生槐种子库的水平分布存在“散布期模式”和“散布前期模式”两种模式。垂直分布有“递减模式”和“抛物线模式”两种类型。 (2)放牧和种子害虫是影响种子输入的重要因素,种子害虫减少种子库的种子输入量,而适度放牧干扰有利于种子输入。 (3)砂生槐土壤种子库种子丧失途径主要有萌发、腐烂、生理死亡和霉变,其中因为摄食和虫蛀造成的腐烂是土壤种子库丧失的最主要原因。 (4)发芽种子的成功定居率不高、种间关系及放牧是影响砂生槐更新的主要因素。 (5)根据种间关系和生态位重叠值,推断砂生槐灌丛群落的演替序列是藏沙蒿、沙蒿、香藜群落→蓝雪、棘豆、针茅群落→砂生槐群落。 (6)砂生槐灌丛的干扰因素主要有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自然干扰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和局地地质灾害。人为干扰主要表现为,由于河谷地带人口增长而导致的植被过度利用。植被的利用方式主要有樵采、放牧、煨桑,其中以樵采对砂生槐灌丛的影响最严重。 (7)砂生槐灌丛的退化,与人为活动的作用、气候变化及植被的自我维系机制有关。当前,引起砂生槐灌丛退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封育可以减少人为干扰。
【学位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S714
【部分图文】:

气候变化,驱动机制,退化机理,砂生槐


接的也带来了些压力。此外,由于消费的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的各种垃圾也随之增多,对这些圾的粗放处理,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3 砂生槐灌丛退化机理分析由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对砂生槐灌丛的退化机理从气候驱动机制、植被自我维系机制、景观格局的驱动机制方面进行推理。.3.1 气候驱动机制近年来,西藏各地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升幅为 0.01~.50℃/10a,其中拉萨升幅为 0.30~0.40℃/10a,年降水量增加了 6.9%。30 年来藏高原地区年最大可能蒸散减少了6.5%,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干燥度以下降的势为主,平均每年降低 0.001,变幅在-0.263~1.467 之间。降水量增加,降水天数却没有增加,降水时间又比较集中,所以降水强度有大幅度提高(图 7-1)。

砂生槐,沙蒿,重要值,灌丛


于在异质的环境内,几个物种对环境条件有相似的适应和反应而产生正联结联结是:(1)二者在竞争资源中互相排斥;(2)环境需求的不相似性[51]。而强度应当与在特定资源梯度上所观察到的生态位重叠值成正比。因此,根据关系和生态位重叠值对砂生槐灌丛群落的演替进行分析。.2.1 砂生槐与藏沙蒿二者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但是相关度极低,说明二者对资源具有相似求,在共同生存的环境中,资源不紧张时二者表现为无关联,资源短缺时则现竞争。但砂生槐喜干暖,抗风沙,耐贫瘠,藏沙蒿的海拔分布上限高于砂,在偏干燥和寒冷的生境也可以生长[52],二者虽然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但位并不完全相同。在调查的多数样方里藏沙蒿的重要值都低于砂生槐(图 5-1此砂生槐具有代替藏沙蒿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对砾砂裸地的封育结果显示沙蒿为砾砂裸地演替的先锋物种,首先占据生态位,之后其它物种会逐渐进入,沙蒿、架棚、棘豆等。事实也证明当生境有利于砂生槐时,砂生槐的重要会逐渐上升,最终会替代藏沙蒿的位置。

气候变化,驱动机制,退化机理,砂生槐


接的也带来了些压力。此外,由于消费的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的各种垃圾也随之增多,对这些圾的粗放处理,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3 砂生槐灌丛退化机理分析由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对砂生槐灌丛的退化机理从气候驱动机制、植被自我维系机制、景观格局的驱动机制方面进行推理。.3.1 气候驱动机制近年来,西藏各地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升幅为 0.01~.50℃/10a,其中拉萨升幅为 0.30~0.40℃/10a,年降水量增加了 6.9%。30 年来藏高原地区年最大可能蒸散减少了6.5%,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干燥度以下降的势为主,平均每年降低 0.001,变幅在-0.263~1.467 之间。降水量增加,降水天数却没有增加,降水时间又比较集中,所以降水强度有大幅度提高(图 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朱桂林,杨洪琴,卫智军,韩国栋;短花针茅草原群落种间联结研究[J];草业学报;2004年05期

3 李军玲,张金屯,袁建英;关帝山亚高山灌丛群落和草甸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J];草地学报;2004年02期

4 罗磊,彭骏;青藏高原北部荒漠化加剧的气候因素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S1期

5 徐增让;成升魁;闵庆文;邹秀萍;;西藏生态脆弱区人为作用对生态退化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6 丁国民,宋采福,刘建泉,土建雄;祁连山浅山区金露梅群落种间关系及其分布格局[J];防护林科技;2002年04期

7 杜军,马玉才;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8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9 包青海,仲延凯,孙维,张海燕;割草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与组成的影响Ⅱ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数量及其垂直分布[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冯秀;仝川;丁勇;张远鸣;;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潜力[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埃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柳静;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种内、种间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0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70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