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及农业土地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7:32
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近百年来康保县农垦活动不断加剧,引发自然环境剧烈变化和不同地区土地覆被空间分异。对典型区域进行生态地理区域划分,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迫切需要。通过对县域尺度的研究,将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纳入生态地理区划范围,对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文对生态地理区划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河北省坝上高原康保县的生态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程度。制定相应的生态地理区划原则。选取自然生态指标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效益指标,组成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指标体系。利用SPSS系统聚类进行定量的生态地理初步区划,再集成专家意见和康保县地貌状况定性分析,结合土地类型图,采用“自上而下划分”和“自下而上合并”两种途径相结合,得出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主要工作如下: 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数据获取。对当地实地考察调研,认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收集数据资料并建立康保县生态地理数据库,利用EXCEL、SPSS、ARCGIS软件处理数据。 2.依据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原则建立指标体系,一类是自然生态类指标,包括反映气候条件的年均降水量和年≥10℃积温,反映土壤条件的土壤有机质和反映植被条件的林草覆盖率;另一类是土地资源利用类指标,包括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土地垦殖率、反映土地利用效益的粮食单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产值比和牧业在农业中的产值比。 3.根据区划原则和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集成专家经验,参考康保县土地类型图,将康保县分为三个生态地理区,分别命名为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区、东部缓坡丘陵农林牧区和中南部农牧区;参照各区内部主导分异因素划分二级区,分别命名为: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重旱小区、西北低山丘陵牧林农小区、东北缓坡丘陵农林牧小区、东南缓坡丘陵农牧林小区、西南波状平原农牧小区和中部波状平原农牧小区。绘出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图。 4.分析各区基本情况和农业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提出各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土地合理利用建议。主要包括:第一,防沙治沙,继续推进退耕还草灌植被建设,建立小流域治理监测体系,遏制荒漠化发展;第二,生态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大天然林草的保护,巩固退耕换林草成果;第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农业发展与保护林草植被建设成果的关系,在进一步退耕还林草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第四,依靠科技,主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基本农田,量水而行,适当发展水浇地;第五,建议政府建立以农户为对象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以利于农业土地持续利用。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323.211;P9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1.2.2 土地利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康保县生态地理条件及生态环境问题
2.1 地貌条件
2.1.1 海拔
2.1.2 坡度
2.2 气候水文条件
2.3 土壤条件
2.3.1 土壤有机质
2.3.2 土壤质地
2.3.3 土壤含水量
2.4 植被条件
2.5 生态环境问题
2.5.1 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2.5.2 土地盐碱化
2.5.3 水土流失严重
2.5.4 地下水位下降
2.6 康保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章 康保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3.2.1 土地利用率
3.2.2 土地垦殖率
3.2.3 景观偏离度
3.2.4 建设用地率
3.3 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分析
3.4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质量低
3.4.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及节约程度较低,用地效益低
第四章 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
4.1 生态地理区划原则与方法
4.1.1 区划原则
4.1.2 区划方法和途径
4.2 生态地理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自然生态指标
4.2.2 土地资源利用指标
4.3 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过程
4.3.1 基于聚类的初步区划
4.3.2 基于土地类型结构的分析
4.3.3 生态地理区划结果
第五章 各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土地利用建议
5.1 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区
5.1.1 北部重旱牧林农小区
5.1.2 西北牧林农小区
5.2 东部缓坡丘陵农牧林区
5.2.1 东北干冷农牧林小区
5.2.2 东南农林牧小区
5.3 中南部波状平原农牧农牧区
5.3.1 中部农牧小区
5.3.2 西南盐碱农牧小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2.1 创新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0392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323.211;P9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1.2.2 土地利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康保县生态地理条件及生态环境问题
2.1 地貌条件
2.1.1 海拔
2.1.2 坡度
2.2 气候水文条件
2.3 土壤条件
2.3.1 土壤有机质
2.3.2 土壤质地
2.3.3 土壤含水量
2.4 植被条件
2.5 生态环境问题
2.5.1 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2.5.2 土地盐碱化
2.5.3 水土流失严重
2.5.4 地下水位下降
2.6 康保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章 康保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3.2.1 土地利用率
3.2.2 土地垦殖率
3.2.3 景观偏离度
3.2.4 建设用地率
3.3 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分析
3.4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质量低
3.4.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及节约程度较低,用地效益低
第四章 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
4.1 生态地理区划原则与方法
4.1.1 区划原则
4.1.2 区划方法和途径
4.2 生态地理区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自然生态指标
4.2.2 土地资源利用指标
4.3 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过程
4.3.1 基于聚类的初步区划
4.3.2 基于土地类型结构的分析
4.3.3 生态地理区划结果
第五章 各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土地利用建议
5.1 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区
5.1.1 北部重旱牧林农小区
5.1.2 西北牧林农小区
5.2 东部缓坡丘陵农牧林区
5.2.1 东北干冷农牧林小区
5.2.2 东南农林牧小区
5.3 中南部波状平原农牧农牧区
5.3.1 中部农牧小区
5.3.2 西南盐碱农牧小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2.1 创新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士良;马礼;刘云亮;;冀北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以康保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吴绍洪,郑度,杨勤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3 吴绍洪,杨勤业,郑度;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4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刘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6 申元村;王秀红;岳耀杰;;土地类型的生态适宜性与合理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以甘肃省正宁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7 周立三,佘之祥;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8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9 岳德鹏;王计平;刘永兵;李海龙;谢怀慈;王冬梅;;GIS与RS技术支持下的北京西北地区景观格局优化[J];地理学报;2007年11期
10 邱炳文;陈崇成;;基于多目标决策和CA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晓妮;康保县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0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7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