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第四纪河流下切过程与地貌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2 07:41
  构造变形和气候波动对于地球表面的塑造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河流作为连接物源区与沉积区之间的纽带,对于构造变形与气候波动的响应十分敏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巴彦喀拉山脉北麓并向北东方向切穿整个高原东北缘,并记录了丰富的地质-地貌信息。对于黄河中上游地质地貌过程的精确厘定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与扩展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历史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各国地质地貌学家对黄河研究展开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然而目前对于黄河的诸多研究依旧存在一些争论与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关于黄河古河道发育和现代黄河的形成时间、黄河在各个河段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黄河流域内部精细地质-地貌过程等。本研究对于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区(如积石峡、米家峡以及青铜峡)开展了详细的河流下切历史以及区域剥蚀速率研究,详细厘定了:1)积石山东西两侧横向河流千年尺度的侵蚀速率;并根据对区域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的综合分析,得出积石山两侧的构造活动控制了东侧较高的侵蚀速率的结论;2)青藏高原东北缘米家山及其南侧老龙湾盆地的黄河下切速率以及下切历史,在假设老龙湾盆地下切速率等于区域背景下切速率的基础上,得到了米家山相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抬升速...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黄河中上游典型峡谷第四纪河流下切过程与地貌演化研究


图1-1青藏高原地形、活动断裂以及主要河流展布图

活动断裂,青藏高原东北缘,展布,地貌


的古环境确实发生了明显的改变(Ding?etal.,?2002;?Sun?etal.,?2006)。而要深入了解这些构造??-气候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必须对青藏周边的高原地形生长与演化的时空模式做出精确的限??图1-1青藏高原地形、活动断裂以及主要河流展布图。活动断裂主要引自于Tapponnieretal.,2001。背景??图是来自于GTOPO30数字影像图。ADT-阿尔金断裂;HF-海原断裂;HFT-喜马拉雅前缘断裂;KF-昆仑断??裂;KRF-喀喇昆仑断裂;RRF-红河断裂;SG-塞港断裂;XF-鲜水河断裂.??Figure?1-1:?Topography,?active?faults,?and?major?rivers?of?the?Tibetan?plateau.?Faults?from?Molnar?and?Tapponnier,??1978,?Tapponnier?and?Molnar,?1979.?Background?is?GTOPO30?digital?topography?with?30?arcsecond?resolution.??Northeastern?Tibet?is?outlined?in?black.?ATF?=?Altyn?Tagh?fault,?HF?=?Haiyuan?fault,?HFT?=?Himalayan?frontal?thrust,??KF?=?Kunlun?fault

序列,地貌构造,黄河流域


年轻特性也丨H处于地貌的瞬时状态,并在阿尼玛卿山北麓形成巨大裂点(Harkins?etal.,?2007)。??然而,对于黄河的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最初并不是因为黄河切穿高原东北缘之后对于区??域的地貌演化产生了重要作用,而是因为黄河是高原东北缘唯一的大型贯穿水系并蕴含了丰??富的构造变形、地面隆起和变形的信息(Lietal.,1997b;程绍平等,1998;刘百篪等,2003;刘??志杰&孙永71::,?2007;潘保HI,?1991;徐叔鹰,1965;岳乐平&雷汴义,1997)。这主要是因为??兰州大学李吉均先生提出认为青藏高原在3.4MaB.?P.之前存在一个长时期(8-3.4MaB.P.或??17-3.4MaB.P.)的剥蚀夷平阶段,并形成了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拥簇者??认为高原贯流水系的阶地研究是解决高原隆起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方面,贯流水系的阶??地序列能够揭示高原隆起幕的运动性质,该作用为任何方法所不能代替;另一方面,贯流水??系的研宄易于获取隆起信息,从而正确反映地面隆起和变形(枰绍f'¥,?1998;糾r丨篪等,??2003)。虽然这--高原隆升观点目前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但青藏高原范围内黄河地貌的研究??却一直持续了下来,并越发突显其旺盛的生命力(Stroevenetal.,?2009;?t?:森&丨:跃,1993;??尤联元&景可,1980;袁宝印&王振海,1995;张智勇等,2003}。??


本文编号:2895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895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