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地形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利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3 18:56
地形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探究地形空间格局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贵州高原DEM数据,提取坡度、海拔、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贵州高原地形空间格局,并针对地形优化利用进行分析。文章得出以下主要结果:①贵州高原主体海拔为600 m~1,400 m,占比超过65%;贵州高原主体坡度为5°~30°,占比在70%以上;贵州高原主体地形起伏度为100 m~350 m,占比在60%以上。②贵州高原县区海拔全局莫兰指数为0.8167,高于坡度和起伏度的0.5367、0.5337,海拔空间集聚度高。③贵州高原县区海拔高-高集聚在西部,低-低集聚在东部;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低-低集聚主要在中部贵阳-安顺周边,高-高集聚相对分散。④贵州高原地形优势区占比13.64%,地形劣势区占比26.14%,表明全省地形条件相对复杂,反映了贵州高原以山地为主体的地形格局。⑤贵州高原地形优势区主要分布于黔中县区,该区域有条件成为全省发展的龙头带动区;地形(次)劣势区主要位于西部和东北,该区域应是全省生态保护重要区。
【文章来源】:高原科学研究. 2019,3(03)CSCD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1.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1.3.3 空间聚类分析
2 贵州高原地形基本特征
2.1 地形空间基本特征
2.2 地形统计特征
3 贵州高原县域地形空间格局基本特征
3.1 县域海拔空间格局
3.2 县域坡度空间格局
3.3 县域起伏度空间格局
4 县域地形空间自相关分析
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2 海拔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坡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起伏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 贵州高原县域地形利用分析
5.1 聚类分析参数
5.2 分组特征分析
5.3 不同地形合理利用分析
5.3.1 I类区(地形优势区)
5.3.2 II类区(地形次劣势区)
5.3.3 III类区(地形一般优势区)
5.3.4 IV类区(地形劣势区)
5.3.5 V类区(地形次优势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西南山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J]. 陈斌,王宏志,李仁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鄂西北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结构特征[J]. 杨斌,王占岐,姚小薇,张利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2)
[3]顾及平原区微地貌的地形湿度指数及其地表水环境意义[J]. 赵卫东,龚俊豪,赵纪堂,杨文韬,高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窟野河流域河岸沙丘地貌格局及变化[J]. 王钰,李小妹,冯起,刘宇晴. 中国沙漠. 2019(01)
[5]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J]. 钟静,卢涛. 生态学报. 2018(24)
[6]2000年以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特征及趋势分析[J]. 吴建民,丁疆辉. 热带地理. 2018(06)
[7]基于地形梯度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分布特征[J]. 张平,陆龙妹,王世航,赵明松. 土壤. 2018(05)
[8]松嫩平原北部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分析[J]. 李丹,杨光,梅晓丹,曹先革,张玉娟. 环境工程. 2018(09)
[9]面向对象的安徽省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方法[J]. 李婧晗,江岭,左颖,凌德泉,杨灿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5)
[10]基于DEM数据的地貌类型快速划分系统研究[J]. 仲伟敬,邢立新,潘军,王婷,王凯,张文哲.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05)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南缘地形梯度带区域岩溶水系统研究[D]. 赵瑞.成都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99848
【文章来源】:高原科学研究. 2019,3(03)CSCD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全局空间自相关
1.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1.3.3 空间聚类分析
2 贵州高原地形基本特征
2.1 地形空间基本特征
2.2 地形统计特征
3 贵州高原县域地形空间格局基本特征
3.1 县域海拔空间格局
3.2 县域坡度空间格局
3.3 县域起伏度空间格局
4 县域地形空间自相关分析
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2 海拔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坡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起伏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 贵州高原县域地形利用分析
5.1 聚类分析参数
5.2 分组特征分析
5.3 不同地形合理利用分析
5.3.1 I类区(地形优势区)
5.3.2 II类区(地形次劣势区)
5.3.3 III类区(地形一般优势区)
5.3.4 IV类区(地形劣势区)
5.3.5 V类区(地形次优势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西南山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J]. 陈斌,王宏志,李仁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2]鄂西北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结构特征[J]. 杨斌,王占岐,姚小薇,张利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02)
[3]顾及平原区微地貌的地形湿度指数及其地表水环境意义[J]. 赵卫东,龚俊豪,赵纪堂,杨文韬,高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窟野河流域河岸沙丘地貌格局及变化[J]. 王钰,李小妹,冯起,刘宇晴. 中国沙漠. 2019(01)
[5]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J]. 钟静,卢涛. 生态学报. 2018(24)
[6]2000年以来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特征及趋势分析[J]. 吴建民,丁疆辉. 热带地理. 2018(06)
[7]基于地形梯度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分布特征[J]. 张平,陆龙妹,王世航,赵明松. 土壤. 2018(05)
[8]松嫩平原北部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分析[J]. 李丹,杨光,梅晓丹,曹先革,张玉娟. 环境工程. 2018(09)
[9]面向对象的安徽省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方法[J]. 李婧晗,江岭,左颖,凌德泉,杨灿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5)
[10]基于DEM数据的地貌类型快速划分系统研究[J]. 仲伟敬,邢立新,潘军,王婷,王凯,张文哲.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05)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南缘地形梯度带区域岩溶水系统研究[D]. 赵瑞.成都理工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99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9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