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丽中国”背景下的汀江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
发布时间:2021-07-23 22:49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基于此背景下,河流景观也更加注重生态性的建设。河流景观对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丰富城市风貌以及提高城市品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河流数量众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河流景观的生态性建设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本论文采用文献检索、多门学科综合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以长汀段汀江为例,通过汀江河流景观自然环境与现状分析,总结出汀江河流景观现状优势和不足,并对此提出汀江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的原则和策略。本论文的研究对汀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再者,为未来汀江生态旅游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最后,研究河流生态景观建设,透视了中国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的策略与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汀江自然环境和河流景观要素,包括河流、河岸、植被、桥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对汀江长汀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汀江河流景观现状优势和不足。优势包括:尚有保护完好的自然河段;卓越的自然、人文景观;打造美丽汀州工程建设;深厚的历史底蕴。不足之处包括:生态破坏严重,亲水性差;岸边景观范围狭窄;岸边建筑...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流景观(来源: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2002)
"5自然原?
福建农林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 软驳岸是指非硬性材料砌筑的驳岸,如桩基驳岸或生态驳岸等。生态驳然是具有一定抗洪强度的人工驳岸,并且具有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功能和调节水分的生态功能,对河流生态系统有积极作用。作为景观中的驳岸形式,人们更希望能欣赏到自然的、亲水的人工驳岸,生态驳岸无疑是深受关注的一种形式。生态驳岸包括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和人工自然驳岸。(图3-5、图3-6、图 3-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恢复生态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 常磊,朱清科,薛智德.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1)
[2]景观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J]. 吴丽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07(36)
[3]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 俞孔坚,张蕾,刘玉杰. 中国园林. 2004(05)
[4]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 朱晨东. 北京规划建设. 2003(05)
[5]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动态[J]. 向成华,刘洪英,何成元. 四川林业科技. 2003(02)
[6]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7]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 邓红兵,王青春,王庆礼,吴文春,邵国凡. 应用生态学报. 2001(06)
[8]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 黄蕾. 规划师. 2000(03)
[9]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 邬建国. 生态学杂志. 2000(01)
[10]生态型护岸及其应用前景[J]. 胡海泓. 广西水利水电. 1999(04)
硕士论文
[1]我国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姜丽丽.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我国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营造方法研究[D]. 周小青.福建农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0189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流景观(来源: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2002)
"5自然原?
福建农林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 软驳岸是指非硬性材料砌筑的驳岸,如桩基驳岸或生态驳岸等。生态驳然是具有一定抗洪强度的人工驳岸,并且具有自然河岸的可渗透性功能和调节水分的生态功能,对河流生态系统有积极作用。作为景观中的驳岸形式,人们更希望能欣赏到自然的、亲水的人工驳岸,生态驳岸无疑是深受关注的一种形式。生态驳岸包括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和人工自然驳岸。(图3-5、图3-6、图 3-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恢复生态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 常磊,朱清科,薛智德.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1)
[2]景观一致性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J]. 吴丽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07(36)
[3]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 俞孔坚,张蕾,刘玉杰. 中国园林. 2004(05)
[4]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 朱晨东. 北京规划建设. 2003(05)
[5]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动态[J]. 向成华,刘洪英,何成元. 四川林业科技. 2003(02)
[6]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7]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 邓红兵,王青春,王庆礼,吴文春,邵国凡. 应用生态学报. 2001(06)
[8]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 黄蕾. 规划师. 2000(03)
[9]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 邬建国. 生态学杂志. 2000(01)
[10]生态型护岸及其应用前景[J]. 胡海泓. 广西水利水电. 1999(04)
硕士论文
[1]我国城市河流近自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姜丽丽.北京林业大学 2007
[2]我国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营造方法研究[D]. 周小青.福建农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00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0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