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桤混交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体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14:10
杨树人工林长期的纯林连作是导致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而土壤氮素的供给状况是限制杨树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树种混交可以通过凋落物的归还及根系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及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林地的养分供应。因此,混交林的营造,特别是与固氮树种的混交是提高杨树人工林氮素供应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杨树人工纯林地力下降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混交的效应往往要求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够体现出来,而对于混交后短期内能否体现出养分方面的促进效应目前尚不明确。根际是土壤养分进入林木根系参与养分循环利用的门户,同时也是根系生长和代谢对土壤影响最直接的区域。根际微域的性质与林木的生长密不可分,是混交林在养分供应改善方面最敏感而直接的体现。目前,有关混交林根际方面的研究及其缺乏,混交后短期内根际微域在微生物功能群的组成以及养分的转化和供应方面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本论文以5年生的杨树—江南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杨树纯林为对照,于不同的生长季节在混交林和纯林内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分析固氮树种的混交对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调控作用...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因组测序样品质量控制图
图 2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图Fig 2 Flow chart of bioinformatics analysis.2.6 数据统计与分析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数据分析
图 3 林分展叶盛期由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碳源随培养时间的平均颜色变化率Fig 3 AWCD due to carbon utilization by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leaf-expanding se:混交林杨树根际土壤 A-R:混交林桤木根际土壤 混交 BS:混交林非根际土壤 纯 P-R:纯林杨-BS:纯林杨树非根际土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J]. 夏围围,贾仲君. 微生物学报. 2014(12)
[2]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 刘丽,徐明恺,汪思龙,张倩茹,王楠,潘华奇,胡江春. 生态学报. 2013(15)
[3]云南主要植烟土壤不同土层氮矿化研究[J]. 王树会,刘青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01)
[4]杨树和桤木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陈琴,方升佐,田野.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8)
[5]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J]. 刘国华,叶正芳,吴为中. 生态学报. 2012(14)
[6]重金属Cd、Zn、Cu、Pb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韩桂琪,王彬,徐卫红,陈贵青,王慧先,张海波,张晓璟,熊治庭.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5)
[7]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周桦,沈善敏. 生态学报. 2010(01)
[8]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J].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张星杰. 生态学报. 2009(10)
[9]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罗希茜,郝晓晖,陈涛,邓婵娟,吴金水,胡荣桂. 生态学报. 2009(02)
[10]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方升佐.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李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生态特性研究[D]. 龚伟.四川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莽山三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及大量养分的影响[D]. 徐剑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2]杨树高效经营技术的研究[D]. 王亚.广西大学 2013
[3]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素矿质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袁润.南京林业大学 2011
[4]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D]. 刘宾.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03714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因组测序样品质量控制图
图 2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图Fig 2 Flow chart of bioinformatics analysis.2.6 数据统计与分析1)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数据分析
图 3 林分展叶盛期由土壤微生物引起的碳源随培养时间的平均颜色变化率Fig 3 AWCD due to carbon utilization by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leaf-expanding se:混交林杨树根际土壤 A-R:混交林桤木根际土壤 混交 BS:混交林非根际土壤 纯 P-R:纯林杨-BS:纯林杨树非根际土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J]. 夏围围,贾仲君. 微生物学报. 2014(12)
[2]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 刘丽,徐明恺,汪思龙,张倩茹,王楠,潘华奇,胡江春. 生态学报. 2013(15)
[3]云南主要植烟土壤不同土层氮矿化研究[J]. 王树会,刘青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01)
[4]杨树和桤木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陈琴,方升佐,田野.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8)
[5]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J]. 刘国华,叶正芳,吴为中. 生态学报. 2012(14)
[6]重金属Cd、Zn、Cu、Pb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韩桂琪,王彬,徐卫红,陈贵青,王慧先,张海波,张晓璟,熊治庭.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5)
[7]施肥和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周桦,沈善敏. 生态学报. 2010(01)
[8]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J].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张星杰. 生态学报. 2009(10)
[9]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罗希茜,郝晓晖,陈涛,邓婵娟,吴金水,胡荣桂. 生态学报. 2009(02)
[10]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方升佐.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李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生态特性研究[D]. 龚伟.四川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莽山三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及大量养分的影响[D]. 徐剑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2]杨树高效经营技术的研究[D]. 王亚.广西大学 2013
[3]杨树人工林土壤氮素矿质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袁润.南京林业大学 2011
[4]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D]. 刘宾.南京农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03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0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