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7 01:55
[目的]探讨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揭示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照。[方法]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基于2005,2010和2013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石漠化数据和地貌数据,运用地形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进行研究。[结果]①在2005—2013年间,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园地的面积在减少;石漠化的面积有所减少,石漠化程度正在逐渐减轻。②不同地貌条件下,每一个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存在的优势分布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分异基本稳定。③土地利用程度的地貌分异特征趋于稳定;2005—2013年,土地利用程度大小表现为:侵蚀台地>峰丛洼地>丘峰台地>Ⅴ型峡谷>溶蚀—侵蚀陡坡。④不同地貌条件下不同石漠化等级在各土地类型中的分布方面,由侵蚀台地、峰丛洼地、丘峰台地、Ⅴ型峡谷、溶蚀—侵蚀陡坡地貌的石漠化土地类型分布来看,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地4种土地利用上,水...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花江示范区地貌图
从土地利用程度的时间变化上来看(图2),Ⅴ型峡谷和溶蚀—侵蚀陡坡区土地利用程度存在细微上升,其他地貌的土地利用程度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地貌分异特征趋于稳定。Ⅴ型峡谷区的变化,主要还是由于下游修建水库蓄水所致。溶蚀—侵蚀陡坡区的变化(表7),主要是从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这和国家的生态建设有密切关系。各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大小在不同时期均表现为:侵蚀台地>峰丛洼地>丘峰台地>Ⅴ型峡谷>溶蚀—侵蚀陡坡。2.5 不同地貌环境下石漠化的发生率与强度结构差异
①强度石漠化。2005年,丘峰台地区主要发生在未利用地和园地,分别占51.63%和31.86%;溶蚀—侵蚀陡坡区和Ⅴ型峡谷区以未利用地为主,分别为93.52%和73.62%;侵蚀台地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53.89%和21.70%;峰丛洼地区主要发生区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地区,分别占28.80%,28.15%和32.16%。在2013年时,丘峰台地区以未利用地和园地为主,分别占49.37%和31.13%,相比2005年有所下降;溶蚀—侵蚀陡坡区和Ⅴ型峡谷区以未利用地为主,分别为89.48%和64.49%;侵蚀台地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50.20%和21.27%;峰丛洼地区以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28.51%,26.15%和34.38%。 ②极强度石漠化。2005年,丘峰台地区、溶蚀—侵蚀陡坡区和侵蚀台地区均以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73.72%,90.54%和100%;峰丛洼地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为17.49%和57.21%;Ⅴ型峡谷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20.78%和79.22%。经过近10 a的石漠化治理,极强度石漠化就完全转为其他等级的石漠化,因此,2013年没有极强度石漠化的分布。图4 研究区2013年不同地貌环境石漠化土地类型分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J]. 周忠发,朱昌丽,谭玮颐,陈全,冯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2]贵州土地石漠化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J]. 王晓帆,许尔琪,张红旗,张全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12)
[3]广西海岸带地貌与土地利用分形特征研究[J]. 李严林,李彪.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11)
[4]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J]. 程维明,高晓雨,马廷,徐新良,陈印军,周成虎. 地理学报. 2018(09)
[5]结合SOM与动态度方法的土地利用及其时空演变研究[J]. 李玲,陈飞燕,林爱文.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4)
[6]微地貌制约下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及变化方向[J]. 潘方杰,王宏志,李仁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1)
[7]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花江石漠化治理区为例[J]. 彭睿文,罗娅,陈起伟,李永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2)
[8]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微地貌分异研究——以宁夏固原河川乡为例[J]. 方炫,曹建军,那嘉明,刘玮,李壁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4)
[9]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以贵州撒拉溪和花江示范区为例[J]. 崔蕾,熊康宁,关智宏,陈永毕,刘子琦. 中国岩溶. 2016(05)
[10]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效应[J]. 颜萍,刘子琦,肖杰,胡晚枚,陈航. 中国岩溶. 2016(05)
本文编号:3304829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花江示范区地貌图
从土地利用程度的时间变化上来看(图2),Ⅴ型峡谷和溶蚀—侵蚀陡坡区土地利用程度存在细微上升,其他地貌的土地利用程度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地貌分异特征趋于稳定。Ⅴ型峡谷区的变化,主要还是由于下游修建水库蓄水所致。溶蚀—侵蚀陡坡区的变化(表7),主要是从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这和国家的生态建设有密切关系。各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大小在不同时期均表现为:侵蚀台地>峰丛洼地>丘峰台地>Ⅴ型峡谷>溶蚀—侵蚀陡坡。2.5 不同地貌环境下石漠化的发生率与强度结构差异
①强度石漠化。2005年,丘峰台地区主要发生在未利用地和园地,分别占51.63%和31.86%;溶蚀—侵蚀陡坡区和Ⅴ型峡谷区以未利用地为主,分别为93.52%和73.62%;侵蚀台地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53.89%和21.70%;峰丛洼地区主要发生区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地区,分别占28.80%,28.15%和32.16%。在2013年时,丘峰台地区以未利用地和园地为主,分别占49.37%和31.13%,相比2005年有所下降;溶蚀—侵蚀陡坡区和Ⅴ型峡谷区以未利用地为主,分别为89.48%和64.49%;侵蚀台地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50.20%和21.27%;峰丛洼地区以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28.51%,26.15%和34.38%。 ②极强度石漠化。2005年,丘峰台地区、溶蚀—侵蚀陡坡区和侵蚀台地区均以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73.72%,90.54%和100%;峰丛洼地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为17.49%和57.21%;Ⅴ型峡谷区以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分别占20.78%和79.22%。经过近10 a的石漠化治理,极强度石漠化就完全转为其他等级的石漠化,因此,2013年没有极强度石漠化的分布。图4 研究区2013年不同地貌环境石漠化土地类型分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J]. 周忠发,朱昌丽,谭玮颐,陈全,冯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2]贵州土地石漠化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J]. 王晓帆,许尔琪,张红旗,张全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12)
[3]广西海岸带地貌与土地利用分形特征研究[J]. 李严林,李彪.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11)
[4]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J]. 程维明,高晓雨,马廷,徐新良,陈印军,周成虎. 地理学报. 2018(09)
[5]结合SOM与动态度方法的土地利用及其时空演变研究[J]. 李玲,陈飞燕,林爱文.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4)
[6]微地貌制约下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及变化方向[J]. 潘方杰,王宏志,李仁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1)
[7]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花江石漠化治理区为例[J]. 彭睿文,罗娅,陈起伟,李永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2)
[8]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微地貌分异研究——以宁夏固原河川乡为例[J]. 方炫,曹建军,那嘉明,刘玮,李壁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4)
[9]基于植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的石漠化土地整理模式——以贵州撒拉溪和花江示范区为例[J]. 崔蕾,熊康宁,关智宏,陈永毕,刘子琦. 中国岩溶. 2016(05)
[10]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效应[J]. 颜萍,刘子琦,肖杰,胡晚枚,陈航. 中国岩溶. 2016(05)
本文编号:3304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0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