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口外岸线变化对茅尾海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27 01:44
  2005年以来,钦州湾口外围填海规模近3000 hm2,岸线变化十分显著,对其上游茅尾海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建立钦州湾—茅尾海二维潮流数学模型,从潮流特征、纳潮量、水体交换周期等方面探讨了2005~2015年间钦州湾岸线变化对茅尾海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的影响,其中,水体交换周期以总负荷的半交换时间表征,避免了单点浓度半交换时间表达中采样点位置不同导致的偏差,以及平均浓度表达中不同时刻水体体积差异带来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口外岸线变化使钦州湾湾口进一步缩窄,纳潮容积减小,茅尾海潮流流速和潮差减小,潮量减小1.30%~1.53%,半交换周期增加51 h,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能力均有所减弱。 

【文章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2019,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口外岸线变化对茅尾海潮流动力及水体交换的影响


研究范围及整体网格Fig.2Researchscopeandoverallgrid

曲线,钦州湾,卡口,水域


584海洋环境科学第38卷图3钦州湾卡口水域网格细节Fig.3DetailofgridinQinzhoubaynarrowarea1.3模型验证数学模型验证采用钦州湾2016年6月水文测验资料,该水文测验在茅尾海及钦州湾顶水域共布设6条测流垂线,位置见图1。本文仅列出龙门潮位站及茅尾海1#~3#测流站的验证曲线如图4、图5所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选用地形、边界条件和模型参数是合适的,能够较好地反映钦州湾附近海域的天然流场,可用于本研究。此外,模型计算涨、落急流场如图6所示,涨潮时,钦州湾口外涨潮主流以西北向上行,流经中部卡口水域后进入茅尾海,然后受地形影响流路向正北向偏转,最后分流上行进入河道;落潮时,水流基本逆向而行,河道下泄水流于茅尾海中部汇聚后以正南向下泄,至卡口水域北部折向东南,流出钦州湾卡口水域后,落潮主流继续沿东南向下泄,另有部分落潮流以近南向汇入外海。从以上分析来看,此茅尾海及钦州湾流场模拟成果与其他学者[15]研究结果相一致。图4龙门潮位验证(中潮期)(2016-06-19.0:00~2016-06-23.20:00)Fig.4TidelevelverificationofLongmenstation(middletideperiod)图51#~3#点流速、流向验证(中潮期,2016-06-19.11:00~2016-06-20.13:00)Fig.5Flowvelocityandflowdirectionverificationofpoint1#~3#(middletideperiod)图6涨、落急流场Fig.6Flowfieldoffloodandebbpeak

曲线,龙门,潮位,钦州湾


584海洋环境科学第38卷图3钦州湾卡口水域网格细节Fig.3DetailofgridinQinzhoubaynarrowarea1.3模型验证数学模型验证采用钦州湾2016年6月水文测验资料,该水文测验在茅尾海及钦州湾顶水域共布设6条测流垂线,位置见图1。本文仅列出龙门潮位站及茅尾海1#~3#测流站的验证曲线如图4、图5所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表明模型选用地形、边界条件和模型参数是合适的,能够较好地反映钦州湾附近海域的天然流场,可用于本研究。此外,模型计算涨、落急流场如图6所示,涨潮时,钦州湾口外涨潮主流以西北向上行,流经中部卡口水域后进入茅尾海,然后受地形影响流路向正北向偏转,最后分流上行进入河道;落潮时,水流基本逆向而行,河道下泄水流于茅尾海中部汇聚后以正南向下泄,至卡口水域北部折向东南,流出钦州湾卡口水域后,落潮主流继续沿东南向下泄,另有部分落潮流以近南向汇入外海。从以上分析来看,此茅尾海及钦州湾流场模拟成果与其他学者[15]研究结果相一致。图4龙门潮位验证(中潮期)(2016-06-19.0:00~2016-06-23.20:00)Fig.4TidelevelverificationofLongmenstation(middletideperiod)图51#~3#点流速、流向验证(中潮期,2016-06-19.11:00~2016-06-20.13:00)Fig.5Flowvelocityandflowdirectionverificationofpoint1#~3#(middletideperiod)图6涨、落急流场Fig.6Flowfieldoffloodandebbpeak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岸线地形变化对环渤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水交换能力的影响[J]. 刘亚飞,娄安刚,孟云.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5)
[2]一、二维耦合数学模型在感潮河网洪水风险图编制中的应用[J]. 杨莉玲,宋利祥,邓军涛,徐爽,胡晓张,孙倩雯.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9)
[3]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深圳东部海域为例[J]. 刘锦怡,陈斯典,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4)
[4]海洋工程影响下莱州湾海域水动力环境变化特征[J]. 吕婷,苏博,王佳莹,靳洋,何鑫,于华明,马元庆.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4)
[5]湾口围填海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J]. 李逸聪,王义刚,黄惠明.  水运工程. 2017(03)
[6]钦州湾水交换能力数值模拟研究[J]. 陈振华,夏长水,乔方利.  海洋学报. 2017(03)
[7]大规模填海工程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J]. 董德信,李谊纯,陈宪云,陈波,张荣灿.  广西科学. 2014(04)
[8]钦州湾海域纳潮量和水交换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J]. 张坤,娄安刚,孟云,孙岳.  海洋环境科学. 2014(04)
[9]钦州保税港区填海造地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J]. 孙永根,高俊国,朱晓明.  海洋科学. 2012(12)
[10]钦州湾水道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 王玉海,王崇浩,刘大滨,林祎熙.  水运工程. 2010(08)



本文编号:3304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04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