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3 10:09
丹霞地貌是具有陡崖坡的红层地貌。自30世纪30年代末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即丹霞地貌)以来,作为地貌学一个新的领域,丹霞地貌的研究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已日趋成熟。国内外大量的丹霞地貌被发现并加以研究和开发,使丹霞地貌作为一个地貌名词已走出国门并逐渐被世界所承认。然而目前丹霞地貌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地貌景观的发现及开发,少数学者所做的成因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某景点分布区(点)进行,研究较为分散。针对一个盆地或更大范围丹霞地貌的对比研究工作还不系统也不够深入,丹霞地貌形成的控制因素还不明确。信江盆地位于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近东西向狭长的谷地内,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接合部。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经历了由拗陷盆地到断陷盆地的演化历程,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陆相碎屑岩系,白垩纪之后经喜山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并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盆地内形成了大量的丹霞地貌,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典型代表区域之一。通过信江盆地ETM+遥感数据的解译并野外考查及验证,在盆地内圈划出15个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域。不同的区域内丹霞地貌的遥感影像具有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由...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丹霞地貌研究现状
1.1.1 丹霞地貌国内外研究历程
1.1.2 丹霞地貌研究主要进展
1.1.3 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1.1.4 丹霞地貌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线路
1.5 完成的工作量与创新之处
1.5.1 完成的工作量
1.5.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信江盆地地学背景
2.1 地理环境
2.1.1 地貌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水文地质
2.1.4 人文地理环境
2.1.5 生物资源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2.2.4 地质演化史
第3章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国内外对比
3.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遥感影像特征
3.1.1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预处理
3.1.2 遥感影像解译
3.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主要类型
3.2.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形态特征
3.2.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成因类型
3.3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空间分布规律
3.3.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组合特征
3.3.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空间分布特征
3.4 与国内外其它红层地貌对比
3.4.1 与国内其它红层地貌对比
3.4.2 与国外红层地貌对比
第4章 信江盆地红层与丹霞地貌发育关系
4.1 信江盆地红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
4.1.1 信江盆地红层分布
4.1.2 信江盆地红层发育特征
4.1.3 信江盆地红层岩石学特征
4.1.4 信江盆地红层沉积环境
4.2 信江盆地原型分析
4.2.1 信江盆地基底发育阶段
4.2.2 信江拗陷盆地演化阶段
4.2.3 信江断陷红层盆地演化阶段
4.2.4 信江盆地后期改造阶段
4.3 信江盆地红层地貌发育特征
4.4 信江盆地红层与丹霞地貌景观的关系
4.4.1 茅店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4.4.2 河口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4.4.3 塘边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4.4.4 莲荷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第5章 信江盆地构造与丹霞地貌发育关系
5.1 褶皱特征
5.2 断层特征
5.2.1 北东向断层
5.2.2 北西向断层
5.2.3 近东西向断层
5.3 丹霞地貌区节理特征
5.4 信江盆地构造与丹霞地貌关系
5.4.1 断层活动与丹霞地貌关系
5.4.2 节理发育与丹霞地貌的形态
第6章 信江盆地外动力地质作用与丹霞地貌发育关系
6.1 信江盆地水系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6.1.1 信江水系发育与丹霞地貌分布
6.1.2 流水侵蚀与丹霞地貌发育
6.2 重力崩塌作用与丹霞地貌
6.3 风化作用与丹霞地貌
6.3.1 物理风化作用
6.3.2 化学风化作用
6.3.3 生物风化作用
6.3.4 差异风化作用
第7章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演化模式
7.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成景系统分析
7.1.1 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
7.1.2 丹霞地貌成景系统中的主要内营力
7.1.3 丹霞地貌成景系统中的主要外营力
7.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演化特征分析
7.3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图
附表
图版与图版说明
本文编号:3319432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丹霞地貌研究现状
1.1.1 丹霞地貌国内外研究历程
1.1.2 丹霞地貌研究主要进展
1.1.3 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1.1.4 丹霞地貌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线路
1.5 完成的工作量与创新之处
1.5.1 完成的工作量
1.5.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信江盆地地学背景
2.1 地理环境
2.1.1 地貌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水文地质
2.1.4 人文地理环境
2.1.5 生物资源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2.2.4 地质演化史
第3章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国内外对比
3.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遥感影像特征
3.1.1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预处理
3.1.2 遥感影像解译
3.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主要类型
3.2.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形态特征
3.2.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成因类型
3.3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空间分布规律
3.3.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组合特征
3.3.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空间分布特征
3.4 与国内外其它红层地貌对比
3.4.1 与国内其它红层地貌对比
3.4.2 与国外红层地貌对比
第4章 信江盆地红层与丹霞地貌发育关系
4.1 信江盆地红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
4.1.1 信江盆地红层分布
4.1.2 信江盆地红层发育特征
4.1.3 信江盆地红层岩石学特征
4.1.4 信江盆地红层沉积环境
4.2 信江盆地原型分析
4.2.1 信江盆地基底发育阶段
4.2.2 信江拗陷盆地演化阶段
4.2.3 信江断陷红层盆地演化阶段
4.2.4 信江盆地后期改造阶段
4.3 信江盆地红层地貌发育特征
4.4 信江盆地红层与丹霞地貌景观的关系
4.4.1 茅店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4.4.2 河口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4.4.3 塘边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4.4.4 莲荷组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第5章 信江盆地构造与丹霞地貌发育关系
5.1 褶皱特征
5.2 断层特征
5.2.1 北东向断层
5.2.2 北西向断层
5.2.3 近东西向断层
5.3 丹霞地貌区节理特征
5.4 信江盆地构造与丹霞地貌关系
5.4.1 断层活动与丹霞地貌关系
5.4.2 节理发育与丹霞地貌的形态
第6章 信江盆地外动力地质作用与丹霞地貌发育关系
6.1 信江盆地水系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6.1.1 信江水系发育与丹霞地貌分布
6.1.2 流水侵蚀与丹霞地貌发育
6.2 重力崩塌作用与丹霞地貌
6.3 风化作用与丹霞地貌
6.3.1 物理风化作用
6.3.2 化学风化作用
6.3.3 生物风化作用
6.3.4 差异风化作用
第7章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演化模式
7.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成景系统分析
7.1.1 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
7.1.2 丹霞地貌成景系统中的主要内营力
7.1.3 丹霞地貌成景系统中的主要外营力
7.2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演化特征分析
7.3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图
附表
图版与图版说明
本文编号:3319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1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