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13:11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类驱动下的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及全球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特征、规律及土壤环境效应,可以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利用合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对于探索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特征、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简单评价了景观格局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草地为延河流域的基质景观,林地为延河流域第二大景观。耕地的变化受政策影响显著。水域由于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人们保护水源的意识的增强而持续增加。近20年间,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一直是整个流域内面积最小的景观类型。景观结构变化是政策规划、经济形势、人文习俗等社会因素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多,形状和分布状况先变规则后趋于复杂;尽管草地面积减少最多,草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但仍为延河流域的基质景观;林地在2000-2010年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斑块类型,而斑块形状在近20年间趋于规则,斑块破碎化程度持续减弱,斑块连接度持续增强;建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较少,变化规律性不...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108°45′~110°28′E,包括安塞县、宝塔区和延长县的全部,以及志丹、靖边两县部分地区,主要支流有西川河、南川河、杏子河等。流域总长约 286.9km,面积 7679km2平均坡度约 4.3‰,河网密度约 4.7km/km2。流域内丘陵沟壑面积约占全部流域的 90%其中延长以上为黄土梁峁状丘陵沟谷区,安塞至延长以下为黄土宽梁残塬沟谷区,流出口处为黄土覆盖石质丘陵沟谷区,流域位置见图 2-1(王信增等 2012)。延河流域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为 9℃。流域年均降水量在 500mm 左右,中 6 月至 9 月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5%。延河流域的土壤可分为 7 个土类、个土种,但以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为主,土壤质地均一,土质疏松,广泛分布于梁峁沟谷,还有少量的黑垆土、红土等。由于土壤侵蚀强烈,该流域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点治理地区。流域地跨暖温森林带、暖温森林草原带、暖温草原带 3 个地带(图 2-2各植被带特点见表 2-1。延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人为干扰程度深,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水少且分布不均,土壤退化严重,现有植被以作物、经济林、生态林、草地等为主(乐天等 2011)。
图 2-2 延河流域植被带分区Fig 2-2 Vegetation belt division in Yanhe Basin表 2-1 植被带分区Table 2-1 Vegetation belt division特点原植被占优势,其中长芒草分布极为广泛于森林和典型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乔木多分布于较高山地和沟谷中丛于黄土高原东南部,以落叶阔叶林为代表,栎类为最重要标志像。美国陆地卫星 Landsat 是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sat4、5、7)为 705km,16 天覆盖地球一次。空间分有七个波段(ETM+为 8 个波段),信息量丰富。本研学 院 计 算 机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国 际 科 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J]. 王信增,焦峰,刘源鑫,朱乐天,林坤. 生态学杂志. 2012(02)
[2]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J]. 朱乐天,焦峰,刘源鑫,贺国鑫.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6)
[3]基于遥感的渭河关中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占车生,乔晨,徐宗学,尹剑. 资源科学. 2011(12)
[4]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 孙雁,刘志强,王秋兵,刘洪彬. 资源科学. 2011(11)
[5]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案例分析[J]. 张凤荣. 资源科学. 2011(11)
[6]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讨[J]. 郑盛,曹春香,程锦泉,吴永胜,谢旭,徐敏.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1(S1)
[7]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转移研究[J]. 吴卫华,夏斌,张美英,聂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8)
[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J]. 赵瑞芬,张一弓,张强,程滨,张建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4)
[9]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J]. 徐波,朱雪梅,刘倩,徐小婵,黄金龙,徐建洪.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2)
[10]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J]. 张春梅,焦峰,温仲明,林坤,王信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硕士论文
[1]长白山植被景观变化遥感监测[D]. 徐琼瑶.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山东省内陆湿地潜在分布[D]. 岳言尊.山东大学 2012
[3]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D]. 吴婷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宁夏灵武灌区农业退水水质评价研究[D]. 邢君杰.河北工程大学 2011
[5]区域水土流失结构性植被因子遥感提取研究[D]. 李京忠.西北大学 2009
[6]城市扩展信息图谱的初步研究[D]. 庄巍.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0017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108°45′~110°28′E,包括安塞县、宝塔区和延长县的全部,以及志丹、靖边两县部分地区,主要支流有西川河、南川河、杏子河等。流域总长约 286.9km,面积 7679km2平均坡度约 4.3‰,河网密度约 4.7km/km2。流域内丘陵沟壑面积约占全部流域的 90%其中延长以上为黄土梁峁状丘陵沟谷区,安塞至延长以下为黄土宽梁残塬沟谷区,流出口处为黄土覆盖石质丘陵沟谷区,流域位置见图 2-1(王信增等 2012)。延河流域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为 9℃。流域年均降水量在 500mm 左右,中 6 月至 9 月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5%。延河流域的土壤可分为 7 个土类、个土种,但以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为主,土壤质地均一,土质疏松,广泛分布于梁峁沟谷,还有少量的黑垆土、红土等。由于土壤侵蚀强烈,该流域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点治理地区。流域地跨暖温森林带、暖温森林草原带、暖温草原带 3 个地带(图 2-2各植被带特点见表 2-1。延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人为干扰程度深,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水少且分布不均,土壤退化严重,现有植被以作物、经济林、生态林、草地等为主(乐天等 2011)。
图 2-2 延河流域植被带分区Fig 2-2 Vegetation belt division in Yanhe Basin表 2-1 植被带分区Table 2-1 Vegetation belt division特点原植被占优势,其中长芒草分布极为广泛于森林和典型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乔木多分布于较高山地和沟谷中丛于黄土高原东南部,以落叶阔叶林为代表,栎类为最重要标志像。美国陆地卫星 Landsat 是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sat4、5、7)为 705km,16 天覆盖地球一次。空间分有七个波段(ETM+为 8 个波段),信息量丰富。本研学 院 计 算 机 网 络 信 息 中 心 国 际 科 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J]. 王信增,焦峰,刘源鑫,朱乐天,林坤. 生态学杂志. 2012(02)
[2]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J]. 朱乐天,焦峰,刘源鑫,贺国鑫.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6)
[3]基于遥感的渭河关中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占车生,乔晨,徐宗学,尹剑. 资源科学. 2011(12)
[4]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 孙雁,刘志强,王秋兵,刘洪彬. 资源科学. 2011(11)
[5]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案例分析[J]. 张凤荣. 资源科学. 2011(11)
[6]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讨[J]. 郑盛,曹春香,程锦泉,吴永胜,谢旭,徐敏.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1(S1)
[7]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转移研究[J]. 吴卫华,夏斌,张美英,聂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8)
[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J]. 赵瑞芬,张一弓,张强,程滨,张建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4)
[9]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J]. 徐波,朱雪梅,刘倩,徐小婵,黄金龙,徐建洪. 西南农业学报. 2011(02)
[10]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J]. 张春梅,焦峰,温仲明,林坤,王信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硕士论文
[1]长白山植被景观变化遥感监测[D]. 徐琼瑶.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山东省内陆湿地潜在分布[D]. 岳言尊.山东大学 2012
[3]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D]. 吴婷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宁夏灵武灌区农业退水水质评价研究[D]. 邢君杰.河北工程大学 2011
[5]区域水土流失结构性植被因子遥感提取研究[D]. 李京忠.西北大学 2009
[6]城市扩展信息图谱的初步研究[D]. 庄巍.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0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3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