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
发布时间:2021-09-03 22:28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经济型植物的选择与种植是遏制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经济型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效应,选择喀斯特高原花江峡谷地区普遍种植的乡土植物顶坛花椒纯林(以下简称花椒林)、金银花纯林(以下简称金银花林)、金银花-花椒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和撂荒地(以下简称对照)4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林下土壤的抗侵蚀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能力越好,而土壤容重增大会导致土壤渗透性变差。(2)不同类型土壤抗冲性系数为金银花林(2.02min·g-1)大于混交林(0.82min·g-1)大于花椒林(0.43 min·g-1)大于对照(0.31min·g-1)。(3)在土壤的抗蚀性方面混交林的土壤抗蚀性优于金银花林、花椒林和对照。(4)从土壤入渗性能、抗蚀性、抗冲性3方面进行总体评价,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文章来源】:土壤学报. 2019,5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林地类型下土壤冲刷泥沙含量变化过程Fig.1Variationofsoilerosionandsedimentcontentunderrelativetolandtypes
http://pedologica.issas.ac.cn470土壤学报56卷表3不同林地类型下土壤冲刷实验结果Table3Soilscourtestrelativetolandtypes类型Type抗冲性系数ANS/(min·g-1)冲刷泥沙总重Grosssedimentload/g花椒林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forest0.4345.98混交林Mixedforest0.8224.39金银花林Lonicerajaponicaforest2.029.90对照Contrast0.3163.63由图2可以较明显看出花椒林和对照的土壤抗冲性系数较低,且比较稳定。说明花椒林虽然对土壤侵蚀量有一定的减少作用,但是侵蚀量依旧很大。而混交林和金银花林的抗冲性系数比较大,其中金银花的增长趋势最明显。说明金银花林土壤侵蚀量较少,由表3的抗冲性系数可表明恢复类型中土壤抗冲性为金银花林大于混交林大于花椒林大于对照。图1不同林地类型下土壤冲刷泥沙含量变化过程Fig.1Variationofsoilerosionandsedimentcontentunderrelativetolandtypes图2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抗冲性系数Fig.2Soilanti-scourcoefficientsrelativetolandtypes
http://pedologica.issas.ac.cn2期刘志等: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4712.3土壤抗蚀性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对抗侵蚀作用的分离和搬运的抵抗能力。土壤抗蚀性与土壤内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质含量、渗透率、紧实度、黏土矿物的性质及化学成分等[18-20]。因此评价土壤抗蚀性指标较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团聚度分散率、抗蚀指数等[19-22],本文是从抗蚀指数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花椒林、金银花林、混交林和对照土壤的抗蚀性能力进行对比,崩解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10min混交林崩解的比例高于其他各个恢复类型,混交林大于对照大于金银花林大于花椒林,混交林每分钟的崩解数量前期小于其余林地,后期基本相等。混交林在该实验过程中一直保持每分钟崩解量最小,其次为对照、金银花林和花椒林。3结论在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及喀斯特区特殊的生境条件,石漠化情况特别严重,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植物的选择与组合搭配方式对遏制喀斯特区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地区人居环境,保持水土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研究是植物保持水土能力至关重要的条件,对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研究许多学者主要是从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5,23],本研究引入土壤渗透能力这一指标,并将三个指标综合进行分析,更好地说明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性能、土壤抗冲性、土壤抗蚀性研究发现。土壤入渗性能表现为花椒林大于对照大于混交林大于金银花林;土壤抗冲性表现为金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土壤入渗及抗冲性研究[J]. 李超,周正朝,朱冰冰,覃淼.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2]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J]. 王计磊,吴发启. 土壤学报. 2016(06)
[3]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J]. 宋林松,汪京,王棋,杨瑞,张玉武. 贵州科学. 2016(02)
[4]三种不同林分的保护水土功能分析[J]. 杨贤均,邓云叶,段林东.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2)
[5]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地表地下侵蚀产沙特征[J]. 彭旭东,戴全厚,杨智,赵龙山. 土壤学报. 2016(05)
[6]农田土壤孔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孙梅,黄运湘,孙楠,徐明岗,王伯仁,张旭博. 土壤通报. 2015(01)
[7]滇中水源区典型林地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J]. 赵洋毅,舒树淼.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8]晋西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抗冲性研究[J]. 王丹丹,张建军,丁杨,茹豪,李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3)
[9]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J]. 汪三树,刘德忠,史东梅,黄先智,唐学文,李叶鑫,甘雪莲.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9)
[10]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变异源[J]. 何丹,马东豪,张锡洲,张佳宝,郑子成. 水科学进展. 2013(03)
本文编号:3381983
【文章来源】:土壤学报. 2019,5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林地类型下土壤冲刷泥沙含量变化过程Fig.1Variationofsoilerosionandsedimentcontentunderrelativetolandtypes
http://pedologica.issas.ac.cn470土壤学报56卷表3不同林地类型下土壤冲刷实验结果Table3Soilscourtestrelativetolandtypes类型Type抗冲性系数ANS/(min·g-1)冲刷泥沙总重Grosssedimentload/g花椒林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forest0.4345.98混交林Mixedforest0.8224.39金银花林Lonicerajaponicaforest2.029.90对照Contrast0.3163.63由图2可以较明显看出花椒林和对照的土壤抗冲性系数较低,且比较稳定。说明花椒林虽然对土壤侵蚀量有一定的减少作用,但是侵蚀量依旧很大。而混交林和金银花林的抗冲性系数比较大,其中金银花的增长趋势最明显。说明金银花林土壤侵蚀量较少,由表3的抗冲性系数可表明恢复类型中土壤抗冲性为金银花林大于混交林大于花椒林大于对照。图1不同林地类型下土壤冲刷泥沙含量变化过程Fig.1Variationofsoilerosionandsedimentcontentunderrelativetolandtypes图2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抗冲性系数Fig.2Soilanti-scourcoefficientsrelativetolandtypes
http://pedologica.issas.ac.cn2期刘志等:喀斯特高原峡谷区顶坛花椒与金银花林地土壤抗侵蚀特征4712.3土壤抗蚀性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对抗侵蚀作用的分离和搬运的抵抗能力。土壤抗蚀性与土壤内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质含量、渗透率、紧实度、黏土矿物的性质及化学成分等[18-20]。因此评价土壤抗蚀性指标较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团聚度分散率、抗蚀指数等[19-22],本文是从抗蚀指数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花椒林、金银花林、混交林和对照土壤的抗蚀性能力进行对比,崩解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10min混交林崩解的比例高于其他各个恢复类型,混交林大于对照大于金银花林大于花椒林,混交林每分钟的崩解数量前期小于其余林地,后期基本相等。混交林在该实验过程中一直保持每分钟崩解量最小,其次为对照、金银花林和花椒林。3结论在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及喀斯特区特殊的生境条件,石漠化情况特别严重,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植物的选择与组合搭配方式对遏制喀斯特区石漠化发展势头,改善地区人居环境,保持水土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研究是植物保持水土能力至关重要的条件,对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研究许多学者主要是从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5,23],本研究引入土壤渗透能力这一指标,并将三个指标综合进行分析,更好地说明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性能、土壤抗冲性、土壤抗蚀性研究发现。土壤入渗性能表现为花椒林大于对照大于混交林大于金银花林;土壤抗冲性表现为金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土壤入渗及抗冲性研究[J]. 李超,周正朝,朱冰冰,覃淼.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2)
[2]不同生长期大豆坡耕地土壤抗侵蚀能力特征[J]. 王计磊,吴发启. 土壤学报. 2016(06)
[3]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J]. 宋林松,汪京,王棋,杨瑞,张玉武. 贵州科学. 2016(02)
[4]三种不同林分的保护水土功能分析[J]. 杨贤均,邓云叶,段林东.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2)
[5]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地表地下侵蚀产沙特征[J]. 彭旭东,戴全厚,杨智,赵龙山. 土壤学报. 2016(05)
[6]农田土壤孔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孙梅,黄运湘,孙楠,徐明岗,王伯仁,张旭博. 土壤通报. 2015(01)
[7]滇中水源区典型林地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J]. 赵洋毅,舒树淼.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8]晋西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抗冲性研究[J]. 王丹丹,张建军,丁杨,茹豪,李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3)
[9]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J]. 汪三树,刘德忠,史东梅,黄先智,唐学文,李叶鑫,甘雪莲.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9)
[10]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变异源[J]. 何丹,马东豪,张锡洲,张佳宝,郑子成. 水科学进展. 2013(03)
本文编号:3381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38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