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组成结构木荷林生长及土壤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19:04
本文选取了江西省吉安、泰和地区的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纯林、湿地松木荷针阔混交林、湿地松补阔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木荷天然林作为对照,开展了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土壤总有机碳氮、木荷生长状况等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的木荷林分结构对森林土壤功能的影响以及木荷人工林与天然林存在的生长差异,探求其影响机理以及影响规律,为木荷人工林的营造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泰和退化红壤区以木荷为建群种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改善土壤容重、孔隙状况、持水能力等方面木荷纯林优于针阔混交林以及湿地松补阔木荷林,另外,湿地松低效林在补种木荷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及持水能力得到提高,土壤质地得到改善。(2)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方面木荷纯林最好,其次为针阔混交林,同时,针对针叶纯林补种木荷后的表现来看,土壤养分情况的到了一定的改善,另一方面,通过木荷对针叶林进行改造后,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同时,保证氮素维持在一定水平,这说明利用木荷这一乡土树种对低效针叶林进行改造对改善土壤养分有明显效果。(3)不同的立...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木荷人工林土壤特征的相关研究
1.3.2 针叶人工林改造研究
1.3.3 木荷人工林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1.3.4 木荷林群落及生物量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2.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特性
3.1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物理特性
3.1.1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容重
3.1.2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总孔隙度
3.1.3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含水率
3.1.4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最大持水量
3.1.5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田间持水量
3.2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化学性质
3.2.1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碱解氮含量
3.2.2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有效磷含量
3.2.3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全磷含量
3.2.4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速效钾含量
3.2.5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全钾含量
3.3 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3.3.1 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3.2 林分结构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3 林分结构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林生长差异
4.1 不同立地人工林生长差异
4.1.1 立地条件对比分析
4.1.2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生长量分析
4.2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生物量分配差异
4.2.1 样地信息
4.2.2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生物量分配差异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24978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木荷人工林土壤特征的相关研究
1.3.2 针叶人工林改造研究
1.3.3 木荷人工林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1.3.4 木荷林群落及生物量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2.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特性
3.1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物理特性
3.1.1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容重
3.1.2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总孔隙度
3.1.3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含水率
3.1.4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最大持水量
3.1.5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田间持水量
3.2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化学性质
3.2.1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碱解氮含量
3.2.2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有效磷含量
3.2.3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全磷含量
3.2.4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速效钾含量
3.2.5 不同林分结构木荷林土壤全钾含量
3.3 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3.3.1 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3.2 林分结构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3 林分结构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林生长差异
4.1 不同立地人工林生长差异
4.1.1 立地条件对比分析
4.1.2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生长量分析
4.2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生物量分配差异
4.2.1 样地信息
4.2.2 不同立地条件木荷生物量分配差异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52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52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