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变化
发布时间:2022-08-08 11:22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原生群落,其土壤团聚体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白桦成熟林、阔叶红松成熟林和阔叶红松过熟林5个不同演替序列,通过湿筛法研究长白山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恢复演替中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受演替过程影响较大,不同演替阶段下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随演替的进行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单峰形式,且最高点出现在白桦成熟林阶段.土壤中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随着演替的进行呈先增加后略有下降的趋势,且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出现在阔叶红松成熟林阶段.在同一演替阶段下,0~5和5~10 cm土层(除演替末期的阔叶红松过熟林外)中的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都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而10~20 cm土层中的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都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减小.从演替初期的白桦幼龄林到演替末期的阔叶红松过熟林,每个样地内的同一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1.2.1 土壤团聚体的分析
1.2.2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2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
3 讨 论
3.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组成
3.2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
3.3 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与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白山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J]. 张雪,韩士杰,王树起,谷越,岳琳艳,冯月,耿世聪,陈志杰. 生态学杂志. 2016(02)
[2]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J]. 于海艳,宫汝宁,周娅,查同刚,聂立水,吕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3]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宋小艳,张丹桔,张健,李建平,邓长春,邓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1)
[4]丹江典型小流域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的分布研究[J]. 龙菲菲,李占斌,徐国策,李鹏,成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3)
[5]不同巨桉人工林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谢贤健.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6)
[6]施肥对不同地下水位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易亚男,尹力初,张蕾,高德才.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5)
[7]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郑子成,刘敏英,李廷轩.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9)
[8]典型农耕区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特征[J]. 任雅阁,成杭新,徐殿斗,刘应汉,刘飞,欧阳宏,刘志明,马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2)
[9]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J]. 窦森,郝翔翔.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5)
[10]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 黄丹丹,刘淑霞,张晓平,许继平,吴立君,娄玉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8)
本文编号:3671417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1.2.1 土壤团聚体的分析
1.2.2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
2.2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
3 讨 论
3.1 土壤团聚体的粒径组成
3.2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分布
3.3 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与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白山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J]. 张雪,韩士杰,王树起,谷越,岳琳艳,冯月,耿世聪,陈志杰. 生态学杂志. 2016(02)
[2]北京八达岭地区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J]. 于海艳,宫汝宁,周娅,查同刚,聂立水,吕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5)
[3]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宋小艳,张丹桔,张健,李建平,邓长春,邓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14(11)
[4]丹江典型小流域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的分布研究[J]. 龙菲菲,李占斌,徐国策,李鹏,成玉婷.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3)
[5]不同巨桉人工林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谢贤健.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6)
[6]施肥对不同地下水位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易亚男,尹力初,张蕾,高德才.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5)
[7]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郑子成,刘敏英,李廷轩.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9)
[8]典型农耕区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特征[J]. 任雅阁,成杭新,徐殿斗,刘应汉,刘飞,欧阳宏,刘志明,马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2)
[9]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J]. 窦森,郝翔翔.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5)
[10]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 黄丹丹,刘淑霞,张晓平,许继平,吴立君,娄玉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08)
本文编号:3671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67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