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6:20
【摘要】:上个世纪初,任鸿隽目睹异邦繁荣昌盛、面对中华民族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提出了欲拿科学来拯救国家命运的伟大设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任鸿隽创办了《科学》杂志,创建了中国科学社,极力向国人介绍整个西方科学,并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和实施过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这一切对促进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以及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今九十个多年头过去了,他的科学救国的设想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的写作以此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着手,系统阐述了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思想。 第一部分是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的转变,这种转变与其自身经历特别是留学美国的经历密不可分。在美国的经历使任鸿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在现实世界中是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大力量,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被动挨打正是因为其缺乏科学。所以任鸿隽提出了科学救国的设想,发起了科学救国运动。 第二部分阐述的是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的内容。从《科学》创刊始,任鸿隽就开始努力向国人诠释科学的定义、属性及其相关问题,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而又颇具说服力的、内容新颖而独特的科学救国的思想体系。这一部分又分四个小部分。1.“科学之为物”。科学救国必须搞清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2.救国之利器:科学方法。在任鸿隽看来,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种子,有了方法,科学才得以繁荣滋长、发扬光大,且唯有以科学方法求学,学术乃有进步之望,以科学的方法处事,社会乃有立稳固之基;3.立国之根基:科学精神。任鸿隽认为,科学精神是近代科学孕育产生的本源和科学日趋发达兴旺的不竭源泉,科学精神是立国的根基,是救贫中国、富强中国的根本和唯一良方。“中国复兴之机,必于此求之”;4.科学之功能和价值:阐述科学与工业、农业、国防、人生和道德、民主等的关系,揭示出科学可用来救国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任鸿隽科学救国之路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任鸿隽为实现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N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岸涛;;“科学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纬;;略论任鸿隽的科学传播理念[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3 胡道静;;还是需要“赛先生。”——从“科学救国”到“科学兴国”[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申晓云;;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科学社”同人群体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杜智萍;;杨杏佛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静;;陈衡哲之三进四川——兼论《川行琐记》事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8 张剑;;中国科学社组织结构变迁与中国科学组织机构体制化[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9 白琰;;博物馆的发展与未成年观众——香港文化博物馆观后反思[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松鹰;;中国近现代科普的第一次高潮[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子;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N];科技日报;2002年

2 周振鹤;到底有人想起了他[N];文汇报;2003年

3 刘钝;科学与“平民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柴元君(编辑);因为梦着科学的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樊洪业;感悟任鸿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侯春燕;立足科学 心系人文[N];光明日报;2006年

7 小强;任鸿隽望江楼边建川大[N];成都日报;2006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李婧璇;科普和科学是“鸟的两翼”[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舒文;“任鸿隽文存”:拓荒者撒下的“科学种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王东杰;抗战时期中国最完整的国立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国兴;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朱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修圆慧;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吴淼;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吴承洛贡献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丽君;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2 卢立建;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家选;任鸿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炜;任鸿隽科学思想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李娟;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李瑞国;任鸿隽科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7 于伟;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谢美航;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9 殷陈亮;论任鸿隽的科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科学的贡献[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张长芳;任鸿隽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2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2772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