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如何确定经营战略目标

发布时间:2014-07-30 08:54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彼此市场,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四是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要适应这种趋势;五是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六是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七是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八是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逐步走向国际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创造了调整机遇,产生了并购的机会。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购买能力提高,出现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伴随西方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出口环境今后会有所好转,因此,中国企业当前应努力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以更好地利用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今后一段时期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危机过后,中国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适时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定价权,笔耕文化传播,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二)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今后保护主义与反保护主义可能会成为中外经贸关系的常态,中国必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有效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样化,是中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三)美日等西方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列为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舆论对中国“减排责任”的空前关注表明,西方或许试图借低碳经济等环保议题向中国施压。因此,中国除要应对“两反两保”调查等现实挑战外,还不应忽视“绿色保护主义”的潜在威胁。 
  (四)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弊端充分暴露。随着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上升,新兴经济体进而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不断争取更大话语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后应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权利。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业绩评价与各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地看,业绩评价的演进过程就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迁在业绩评价中的具体体现。现实地看,企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应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周秀霞,2008)。业绩评价本质上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企业的任何管理行为都是围绕经营目标展开的。经营环境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与特、评价的内容及评价体系。根据上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经营业绩的特点及评价的内容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得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为,一是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二是从“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提升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水平;三是以内部治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把握绿色发展新商机;五是改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全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后危机时代新的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应调整定位为:转战略、调结构、强发展。 
  首先,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战略转型,重振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余培伟,2010)。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中国企业需要从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型的差异化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融资能力。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经营战略。 
  其次,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那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选择。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退出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及没有发展潜力的夕阳产业,进人低开采、低排放、高产出及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要求,谨慎进行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企业成功转型,并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力,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 
  最后,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变化,我国走进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放眼全球,旧的经济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声增大,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艰难变革;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如何把握大变局中的大趋势、应对大调整中的大挑战、抓住大变革中的大机遇,谋求企业健康的发展成为站在这个新起点上的很多企业家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是企业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的追求,也就是对这种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追求。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力量寻求新的平衡,国际分工将面临重新洗牌,危机后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是:一是能否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实现经营战略转型;二是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是否达到经营业绩,还应该评价企业文化是否有助于实现经营业绩目标、决策系统能否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三是新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依赖于其直接的经济资源配置外,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整合绿色绩效评价和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都是后危机时代业绩评价内容多维化的体现。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 
  环境确定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企业业绩评价的差异。Govindarajan(1984)的研究表明,面临高度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经营单位倾向于采用主观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处于高度的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战略经营单位采用主观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带来更高的业绩。Kaplan和Mackey(1992)发现与经营环境不稳定的企业相比,经营环境稳定的企业更多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同样在动态的市场中经营的企业相比,在稳定市场中经营的企业,财务计量的作用更大(Nanni等,1990)。Chen和Morris(1996)的研究也表明,越面临竞争压力的公司越注重非财务指标。
  多年来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2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此业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2009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以EVA为主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标准分为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并以基本指标为基础内容。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EVA。修订后的考核办法突出EVA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上评价体系的建立没有充分反映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所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应服务于经营战略目标,结合后危机时代经营业绩的特征,改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EVA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并与管理业绩、创新业绩、低碳业绩、及社会效益业绩等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本文编号:6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6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