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生态环境和工业化的脱钩性以及“三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武汉市 + 生态环境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世纪头10多年武汉市工业发展亮点频现,步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2014年武汉市迈入“万亿俱乐部”,跃居全国副省会城市第3名,工业呈现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频频来袭,2014年武汉市有187天处于雾霾攻击中。探究副省会城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性,如何实现两者协同发展,一直都是需要专研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本文首先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角度对环境和工业化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理论分析,接着通过AHP法搭建武汉市生态环境系统和新型工业化系统,运用熵值法求得综合指数,并对武汉市环境变量和工业化进行波动趋势和脱钩性分析,然后围绕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方程,对武汉市生态环境和工业化之间内在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就如何促进武汉市生态环境和工业化协同发展,加速两者的脱钩提出来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波动趋势上,武汉市环境质量阶段性顶圆弧改善,环境压力阶段性震荡上升;在脱钩状况上,武汉市环境压力脱钩性不容乐观,工业废水实现了强脱钩,工业废气脱钩性完成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达到强脱钩过程,工业废渣基本稳定在弱脱钩阶段;在路径机制上,武汉市环境质量与工业化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分别呈现倒“U”型、倒“U”型、单调上升性特征。
[Abstract]:In the first 10 years of this century, the bright spot of Wuha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equently appeared and stepped into one of the best periods in history. In 2014, Wuhan entered the "trillion club", ranking third among the national deputy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the industry showed a good situation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long with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haz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frequently attack, Wuhan City in 2014 187 days in the haze attack. It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study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ub-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how to realize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strong reality and pertinence. In this paper,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from the angle of scale,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effect, th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system of Wuhan are built by AHP method,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is obtained by entropy method. The fluctuation trend and decoupl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Wuhan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Wuhan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around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effect equations. Finally,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Wuhan and accelerate the decoupling of the two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rend of fluctuatio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Wuhan is improved by the stage of top arc,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luctuates gradually, and in the condition of decoupling, th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n Wuhan is not optimistic, and the industrial waste water realizes strong decoupling. Industrial waste gas decoupling has completed the process of first deteriorating and then improving and finally reached strong decoupling. Industrial waste residue is basically stable in the weak decoupling stage, and on the path mechanism,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scal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Wuhan City, The structural and technical effect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verted U type and inverted U type, respectively.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7;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成平,白恩培;努力搞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1期
2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发展;2000年06期
3 王军;打好生态环境建设硬仗[J];兰州学刊;2000年03期
4 赵世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3期
5 马卫东;生态环境建设四谈[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6 郭振德,李正墨;加快山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J];学会;2000年06期
7 覃 群;保护生态环境 动物聚会观佳景[J];沿海环境;2000年10期
8 王文楷,王超,刘爱荣,刘荷芬,宋金叶;黄河水患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减灾;2000年03期
9 王本兴;生态环境生产与持续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杨崎筠;;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五忧”[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炎秋;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贺贺;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蒋政;宁夏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徐双明;区域生态环境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超;天山北坡典型绿洲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灵敏;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鞘蕊苏有效成分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含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尼鲁法尔·阿布力米提;坎儿井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2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184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