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要素视角下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路径
本文选题:要素资源 + 去工业化 ; 参考:《管理现代化》2016年05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失去了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因此,需要对其"去工业化"。但"去工业化"并不是简单的摒弃制造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对制造业进行细分,分别制定低端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eastern China has gradually los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factor resourc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industrialize it. But "deindustrialization" is not simply to aband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ut to subdivid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low-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high-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bring into play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he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才基金项目(B15RC00050)
【分类号】: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京文;发展制造业与高新技术的关系[J];中国机电工业;2003年04期
2 高健;李承玲;;江苏与浙江等省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比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12期
3 曲建忠;余万林;张战梅;;山东省制造业结构开放效应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4 李隽波;;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6年11期
5 李淑华;;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02期
6 马捷;王艳华;赵建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J];特区经济;2007年09期
7 ;向高端化发展 辽宁首次为装备制造业立法[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2年01期
8 李淑梅;;辽宁省首次为装备制造业立法[J];机械制造;2012年02期
9 张嵘,刘新国;经济转型中北京制造业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6期
10 谢明干;振兴装备制造业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中国物资流通;200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英;;香港制造业发展现状评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2 李京文;;发展中国制造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边继云;;推进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林;;让制造业信息化加速我省工业化进程[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6 王亮;刘卫东;;辽宁省各地级城市间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及成因探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万强;;辽宁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8 林国雄;;制造业普查资料之解析——因果链条及新儒学经济思想的运用[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9 雷义川;;产业转移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信息化建设[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10 金志海;马先征;冯成军;;关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祝蕾 卞思杰;“总部经济”打造济南制造业[N];济南日报;2006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京文;正确处理高新技术和制造业的关系[N];大众科技报;2003年
3 张小国 武力 孙潜彤;沈阳:昭示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年
4 ;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2年
5 ;与制造业相关的概念和数据[N];科技日报;2002年
6 北京中企工易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李显君博士;中国不能忽视制造业[N];市场报;2001年
7 尚启君;充分发挥制造业对增加就业的带动作用[N];中国信息报;2003年
8 项超;警惕鄙视制造业倾向[N];财经时报;2006年
9 孔曙光 (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持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N];厦门日报;2007年
10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王友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制造业升级[N];淄博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徐建荣;转型期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志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同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陈露;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于瑞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3 刘叶;四川制造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许仙平;浙江省制造业结构调整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梁鸿;振兴四川装备制造业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张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7 牛恬静;广东省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8 王崇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质量测度与评价[D];广西大学;2013年
9 刘军虎;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施鹏程;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4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09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