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欧盟智能电网发展政策析评

发布时间:2019-07-06 18:14
【摘要】:作为新产业革命倡导的核心基础设施,以及工业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高度结合的代表性部门,智能电网同时承载着欧盟新产业革命的"技术内涵"、"能源内涵"与"市场内涵",对欧盟从整体上推进新产业革命意义重大。本文以新产业革命为背景,集中考察了欧盟的智能电网发展政策,包括其出台原因、政策内容、落实进展与前景等。分析表明,当前欧盟的智能电网建设仍处于实际部署的初级阶段,要实现智能电网全面取代现有电网既具备一定的基础,也面临诸多挑战,尚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阶段欧盟智能电网的发展仍由公共部门主导,未来如何转向以私人部门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值得关注。此外,注重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智能电网发展思路体现了欧盟倡导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影响,具有典型的"欧盟特色"。上述认识可为观察与把握欧盟新产业革命的进展与特点提供重要启示。
[Abstract]:As the core infrastructure advocated by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ve depart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and green development, smart grid carries the "technical connotation", "energy connotation" and "market connota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uropean Union in promoting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as a whole. Based on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mart grid development policy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cluding its reasons, policy content,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and so 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 in EU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actual deployment. In order to replace the existing power grid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 is not only a certain foundation, but also many challenges, an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EU smart grid i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public sector, and how to change to the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ode l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in the future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grid,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distributed gene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embodi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dvoca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and has the typical "EU characteristics".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can provid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observing and grasping the progr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科技政策研究室;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欧盟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其启示研究”(项目号:15BJL04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416.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开;刘永奇;朱治中;于尔铿;;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年06期

2 王方方;高赐威;;智能电网的技术内容及比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5期

3 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9期

4 ;“智能电网技术”专栏征稿启事[J];电力建设;2009年05期

5 十方;;欧美智能电网战略计划[J];中外能源;2009年06期

6 ;终结大停电的智能电网[J];天津电力技术;2009年02期

7 余红光;;“随需应变”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12期

8 本刊编辑部;;国外智能电网研究与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09年06期

9 陈春霖;陈琰;;信息化服务“智能电网”的初步探索[J];华东电力;2009年06期

10 苗新;张恺;陈希;章欣;孙声波;吴国良;周昭茂;田世明;李建歧;;建设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策[J];电力建设;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之俭;;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建设简介[A];2010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俊;;智能电网统计指标研究[A];2010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锐;谢兰;吴文凯;杨昆;;智能电网及其发展态势分析[A];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熹;;智能电网配用电通信技术的现在时与将来时[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魏林;李博;李杨;;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探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雁雄;;新加坡智能电网技术对大理智能电网建设的启示[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泽文;王克俭;;浅析智能电网建设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汪永华;汪凤凤;;面向21世纪的我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及应用[A];2011年安徽省智能电网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正风;高涛;;智能电网及国内外发展概述[A];2011年安徽省智能电网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劲松;;智能电网的进展及关键技术的综述[A];2011年安徽省智能电网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燕华;智能电网提升电网控制与管理能力[N];国家电网报;2007年

2 陆振华;智能电网的“数字化魔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本报记者 包鹏;就智能电网领域合作达成共识[N];华东电力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琦;“智能电网”引发科技界委员集体关注[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姝池;美国:“智能电网”能效高[N];中国煤炭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魏宗凯;智能电网——离中国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首席工程师 顾峻源;我国应大力发展智能电网[N];中国电力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智能电网 路径新择[N];中国电力报;2009年

9 中国能源网CIO 韩晓平 本报记者 颜新华 成都电业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左宇龙;我们为什么需要智能电网[N];中国电力报;2009年

10 广州万隆;智能电网投资机会正在发酵[N];证券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菲;智能电网融资模式及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程璐;基于配电网改造的智能电网投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于俊涛;惠州智能电网用户侧营配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荆超;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胡学忠;智能电网技术在用电营销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周珊;Z市智能电网项目建设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姚道香;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杨真华;智能电网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于翔;扬州智能电网信息平台的安全防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孙琳珂;智能电网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1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2511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0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