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06 11:54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弱。②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有提高之势,东、中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而西部、东北则处于失调状态;非金属、金属、能源、综合4类城市二者耦合协调性呈增强趋势,森工城市失调性加剧;大、中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改善明显,小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协调性较低且持续减弱。③创新能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呈减弱之势。不同类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分布
依赖型向高端要素依赖型转变,既包括工业结构的变迁,也包括发展效率的提升,还包括工业绿色转型[23,25]。既有研究多是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本文拟从多个视角展开研究,从过程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反映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影响程度,也反映了二者变化速度和方向的一致性状态和程度。当创新成果在不同生产环节、不同产业链之间被广泛采纳和应用,而工业高级化和绿色化转型对创新的需求也进一步引导研发活动的展开,使得两者之间呈现高度耦合状态,可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并非一定带来工业转型升级,仅那些同时具有多元创新主体、产学研政金互动创新系统的城市,才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从结果看,创新能力变化的工业转型响应度大小,反映了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反应程度。城市创新能力变化大,工业转型快,折射出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响应大,反之,城市创新能力变化小,工业转型慢,折射出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响应弱。城市创新能力是驱动工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也是增强工业动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两者之间发展变化速度、领域、环节等方面存在不同步、不匹配等问题,往往导致两者发展错位脱节。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投入短缺、创新平台缺失等使得城市创新水平滞后于工业转型,而创新主体之间的不匹配、创新成果转型体制的不健全又使得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弱化,造成城市创新能力超前于工业转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的有序协同,也只有二者的耦合协同、互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体
型,显示出创新能力对工业转型的促动作用在减弱。3.2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特征3.2.1总体演变特征由图3可知,研究期内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平均耦合协调度由0.495增加到0.542,上升了9.49%,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的阶段变迁。究其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特别是关注了非资源型工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2014年以来二者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二者耦合协调状态并未改变。这是由于研究期内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呈同向增加趋势,从而促动二者协调性增强,而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该类城市创新能力较快下降的影响,资源型产业有所扩张,引起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的不协调性有增强之势。研究期内各个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的耦合协调性趋势各异,此二者协调增强的城市有9个,尤以宿迁为最,增幅87.32%,另有7个城市协调性降低,特别是盘锦降幅最大,达24.42%。从协调类型看,2000年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处于协调状态的城市有8个,其中南阳、马鞍山、鞍山3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唐山、洛阳、包头3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淄博、徐州2市处于中级协调状态,而处于失调状态的城市也有8个,其中宿迁、通化、阿坝3市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张掖、丽江2市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盘锦、临沂、葫芦岛3市处于轻度失调状态。2016年处于协调类的城市则有10个,其中宿迁、鞍山2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唐山、南阳、马鞍山、洛阳、临沂、包头6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淄博、徐州处于中级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空间耦合[J]. 姜海宁,张文忠,余建辉,张建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2)
[2]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聚集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 葛尧. 统计与决策. 2019(16)
[3]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效率分析[J]. 沈琼,王少朋. 中国软科学. 2019(04)
[4]中国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 方大春,马为彪. 当代经济管理. 2019(07)
[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李二玲,崔之珍. 地理科学. 2018(09)
[6]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效应测度研究[J]. 杨武,田雪姣. 管理学报. 2018(08)
[7]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析[J]. 蔡玉蓉,汪慧玲.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1)
[8]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J]. 仇方道,金娜,袁荷,单勇兵,白亮宇. 地理科学. 2017(10)
[9]政府补贴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J]. 王昀,孙晓华.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0)
[10]河南郑洛新三次产业结构协调水平测度与分析[J]. 陈静毅,万大娟. 当代经济. 2017(25)
本文编号:3121386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分布
依赖型向高端要素依赖型转变,既包括工业结构的变迁,也包括发展效率的提升,还包括工业绿色转型[23,25]。既有研究多是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本文拟从多个视角展开研究,从过程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反映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影响程度,也反映了二者变化速度和方向的一致性状态和程度。当创新成果在不同生产环节、不同产业链之间被广泛采纳和应用,而工业高级化和绿色化转型对创新的需求也进一步引导研发活动的展开,使得两者之间呈现高度耦合状态,可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城市并非一定带来工业转型升级,仅那些同时具有多元创新主体、产学研政金互动创新系统的城市,才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从结果看,创新能力变化的工业转型响应度大小,反映了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反应程度。城市创新能力变化大,工业转型快,折射出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响应大,反之,城市创新能力变化小,工业转型慢,折射出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响应弱。城市创新能力是驱动工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也是增强工业动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两者之间发展变化速度、领域、环节等方面存在不同步、不匹配等问题,往往导致两者发展错位脱节。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投入短缺、创新平台缺失等使得城市创新水平滞后于工业转型,而创新主体之间的不匹配、创新成果转型体制的不健全又使得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弱化,造成城市创新能力超前于工业转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的有序协同,也只有二者的耦合协同、互促共进,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体
型,显示出创新能力对工业转型的促动作用在减弱。3.2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特征3.2.1总体演变特征由图3可知,研究期内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平均耦合协调度由0.495增加到0.542,上升了9.49%,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的阶段变迁。究其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特别是关注了非资源型工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2014年以来二者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二者耦合协调状态并未改变。这是由于研究期内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呈同向增加趋势,从而促动二者协调性增强,而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该类城市创新能力较快下降的影响,资源型产业有所扩张,引起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的不协调性有增强之势。研究期内各个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的耦合协调性趋势各异,此二者协调增强的城市有9个,尤以宿迁为最,增幅87.32%,另有7个城市协调性降低,特别是盘锦降幅最大,达24.42%。从协调类型看,2000年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处于协调状态的城市有8个,其中南阳、马鞍山、鞍山3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唐山、洛阳、包头3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淄博、徐州2市处于中级协调状态,而处于失调状态的城市也有8个,其中宿迁、通化、阿坝3市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张掖、丽江2市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盘锦、临沂、葫芦岛3市处于轻度失调状态。2016年处于协调类的城市则有10个,其中宿迁、鞍山2市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唐山、南阳、马鞍山、洛阳、临沂、包头6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淄博、徐州处于中级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空间耦合[J]. 姜海宁,张文忠,余建辉,张建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2)
[2]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聚集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 葛尧. 统计与决策. 2019(16)
[3]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效率分析[J]. 沈琼,王少朋. 中国软科学. 2019(04)
[4]中国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J]. 方大春,马为彪. 当代经济管理. 2019(07)
[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李二玲,崔之珍. 地理科学. 2018(09)
[6]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效应测度研究[J]. 杨武,田雪姣. 管理学报. 2018(08)
[7]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析[J]. 蔡玉蓉,汪慧玲.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1)
[8]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J]. 仇方道,金娜,袁荷,单勇兵,白亮宇. 地理科学. 2017(10)
[9]政府补贴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J]. 王昀,孙晓华.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0)
[10]河南郑洛新三次产业结构协调水平测度与分析[J]. 陈静毅,万大娟. 当代经济. 2017(25)
本文编号:3121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312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