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时代》周刊中国封面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3 21:22
【摘要】:在国际传播中,对他国形象的再造和解读受到种种媒介因素的影响已经成为共识。一国的大众传媒在跨文化传播中,常通过报道他国而塑造其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他国形象”。二十世纪,美国媒体凭借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传播技术,在塑造和传播他国形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对美国主流媒体对华报道的研究具有理论上与现实上的双重意义。本文以《时代》周刊以中国为主题的封面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了解《时代》周刊对华报道的角度与倾向,并探寻《时代》周刊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在历史进程中纵向变化与走势,试图探讨在各种因素下《时代》对华报道特征与运行机制。本文共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是对《时代》周刊中国封面报道的概述。首先从“封面报道”这一概念入手,由此展现出封面报道的部分在一本杂志中独有的价值和地位。其次是对《时代》周刊的历史发展、影响力及受众群进行了简要介绍,进而帮助读者了解《时代》周刊中国封面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所具有的典型性意义。 论文的第二章则主要是对美媒涉华报道的社会文化背景展开分析。一方面探析《时代》周刊的创办人鲁斯的中国情节对早期《时代》对华报道的影响。另一方面分别以西方文化视野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为脉络,探索出处于不同时期,在具体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大背景下西方公众眼中中国形象的外观与轮廓。 论文的第三章则主要是对文中已选取出的62篇封面报道进行系统的话语分析。为了能够体现出媒体报道中“中国形象”的纵向走势与变化,笔者根据《时代》周刊对华报道态度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作为分界点,将62篇封面报道分为四个部分依次阐述,即归结为《时代》周刊中“中国形象”发展变化的四个时期,即美好时期、冷战时期、开放时期、遏制时期。在每一部分中,笔者皆采用了话语分析的方式,勾画出其新闻报道中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的具体化的图景。 在论文的第四章,笔者将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和报道议题四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自称有着“客观”、“中立”报道理念的美国媒体,却在对华报道中表现出明显的总体倾向性以及对中国政治报道内容上的偏爱。在通过对不同时期《时代》周刊对华报道的重点议题的分析后发现,美国媒体在对华报道的议题选择上,往往会以美国的自身利益为基点,结合国际局势,中美关系,对华政策等因素下进行相应的“议程设置”。 第五章中,笔者分别从美国国家利益、主编的主观性和中美意识形态差异三个方面论述了它们如何对《时代》周刊“中国形象”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美国特有的新闻理念,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背景,和媒体商业化运行机制也间接地影响着《时代》对华报道的角度选择和价值判断。 最后提出,我们在呼吁美国媒体增强对中国客观、中立的报道中,中国也应该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赢得跨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为中国建构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而努力奋斗。
[Abstract]: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his country has been the consensus of various media factors.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mass media of one country often portraying his image of "his country" in the public's mind by reporting his country.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American media was based on its solid material basis and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image of his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media's report on China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earch of the vertical change and trend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imes > China's reporting of the times under various factor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China's cover report of the times > weekly. First,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cover report", it shows the unique value and status of the cover report in a magazine. Secondly, 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and audience of the times > weekly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times > The cover story of weekly China has typical significance as a research sample.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mainly to analyz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American media related to China.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plot of the founder of the times > Ruth on the report of the early < times > to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t explores the different periods and in a specific peri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ultural vision and Sino American relations as the collater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appearance and outline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eyes of the western public.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the systematic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62 cover reports that have been selected in the paper.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longitudinal trend and change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the media reports, the author divides the 62 cover reports into four parts according to several major turning points in the attitude of the times to China. In turn, it comes down to four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times > weekly, that is, the beautiful period, the cold war period, the opening period and the period of containment. In each part, the author uses the way of discourse analysis to sketch out the concrete picture of the "Chinese image" presented in the news report.
In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four aspects: the number of reports, the content of the report, the tendency of reporting and the topic of the repor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merican media, who claims to have "objective" and "neutral", has shown a clear general tendency in China's report to China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newspaper.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issues of the times > weekly reports to China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American media's choice of issues in China often takes the United States' own interests as the basis for the "agenda sett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ino US relations and China's policy to China.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author expounds how they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imag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editor and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que news concep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ultural backview of the journalists, and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media are also indirectly affected. The choice and value judgment of "era" reporting to China.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at in the appeal to the American media to enhance the objective and neutral report on China, China should also enhance i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win the initia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rive for China to build a powerful image of a peaceful ris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海;;美国总统眼里的中国形象[J];青年记者;2011年25期

2 夏文津;龚思蜜;;由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改变引发的后续思考[J];新闻知识;2011年06期

3 吴光恒;;境外媒体宣传与中国形象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李静娴;;重塑中国形象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智囊;2011年08期

5 段锦宜;;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中国形象[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6 甄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以《纽约时报》对5·12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56期

7 何明星;;当代埃及青年如何认识中国——中国形象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调查[J];传媒;2011年06期

8 朱美禄;;晚清游历记录中的詹九五[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9 刘康;;党派、媒体、教育对塑造中国形象的作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之二[J];对外传播;2011年09期

10 陈清华;黄卫星;;中国亟待搭建对外传播的“立交桥”[J];传媒观察;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英国《卫报》 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瞿宛林;;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试析龙须沟治理与新中国形象[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道明;;论中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兼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苏彤;胡奎;;创意的世纪、智慧的奥运——2008北京奥运会与国家营销[A];2004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双利;;论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内在张力——兼论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李舸;徐丽芳;;亨利·卢斯编辑思想研究[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8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鲁明勇;;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与国际营销[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式宪;;与世界对话:华语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当下生存焦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未都;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形象[N];音乐生活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黄丽娜 编译;《时代》周刊编辑最爱的“宣传片”[N];中国摄影报;2010年

3 记者 王丰丰 杜静;“脸谱”创始人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首批赴海外研修美术家 宋晓霞;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N];美术报;2011年

5 记者 张魁勇;深入了解成都 热情推介成都[N];成都日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教授 孟建;对超大型国际活动中国形象建构的思考[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代广 见习记者 任亚丽;新飞成就“中国形象,河南荣耀”[N];经理日报;2009年

8 宋晓霞;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戎昌海 钟新 吕鸿;“记者外交”提升中国形象[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峰;展现大气从容的中国形象[N];中国艺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新闻理念的纠结[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3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4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9年

6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9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时代》(2001-2010年)拟态环境下的中国形象[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2 张健一;《时代》周刊中国封面报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闫媛媛;《时代》周刊对中国形象的建构[D];河北大学;2011年

4 顾苏;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D];南京大学;2011年

5 左燕;权力与话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8 徐海燕;沈从文文学创作对乡土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守望[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楼进;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国形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20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120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f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