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性别研究:在沉潜中前行——以一个期刊专栏为视点

发布时间:2018-09-13 10:40
【摘要】:正如果说西方女性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大陆产生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今天它已是花开两朵,各自成枝:一枝喧嚣,一枝沉静。在社会生活层面,"性别"已不再是陌生的话题:民间/半官方的以女性为目标群体的维权组织、工作坊以及LGBT~([1])(性少数群体)团体蓬勃涌现,各种以性别为名的艺术活动也屡屡成为大众传媒的宠儿~([2]);而在学界内部,有关性别的探索
[Abstract]:If Western feminism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since the 1980s, today it has become two branches: one noisy and the other silent. At the level of social life, "gender" is no longer a strange topic: civil / semi-official rights groups targeting women, workshops and LGBT~ ([1]) (sexual minorities) groups have flourished. All kinds of artistic activities in the name of gender have become the favorite of the mass media, while within the academic world, the exploration of gender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3QN039)
【分类号】:G23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2 乔以钢,刘X;试析《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的性别策略——以冰心早期创作为中心[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3 何平,吴风;“超级女声”与性别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J];南开学报;2005年05期

4 乔以钢;陈千里;;《周易》的家庭观念及其影响论略[J];南开学报;2006年02期

5 屈雅君;;社会性别辨义[J];南开学报;2006年06期

6 车铭洲;;反思现代女性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李玲;;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刘慧英;;“妇女主义”:五四时代的产物——五四时期章锡琛主持的《妇女杂志》[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张莉;;重估现代女作家的出现——以新文学期刊(1917-1925)中的女作者创作为视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董丽敏;;民族国家、本土性与女性解放运动——以晚清中国为中心的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展宁;;《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J];今传媒;2010年10期

2 刘文菊;;对高校女性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秋玲;;明清女性观的发展与变异——以《红楼梦》和《镜花缘》为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9期

4 史巍;韩秋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08年06期

5 孙耐雪;;近十五年来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述评[J];党史文苑;2011年12期

6 陈琳;傅美蓉;;浅析影片《女人不坏》的性别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傅美蓉;屈雅君;;社会性别、再现与女性的他者地位[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3期

8 李丹;;解读当代女性中性化现象[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9 张世春;许万林;曾玉华;;东西方“女性主义”历史文化的分野与我国妇女体育文化建设本土化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蔡长青;;《中国新文学大系》与“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斌;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6 吕颖;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智秀;《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刘茂伟;贫困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与卫生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媛;被建构的女性:“米脂婆姨”形象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蜜哲;民国前期关于女性职业问题的论争[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邢迎迎;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4 申鑫瑛;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邵永杰;五四时代到1940年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中乡村女性形象的嬗变[D];新疆大学;2011年

6 张朋;政治、性别与身份认同[D];安徽大学;2011年

7 陈冲;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中的都市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巩燕伟;90年代以来的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9 王苏婷;冰心的自我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王思侗;《妇女杂志》(1915-1920)女性叙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二冬;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马陵合;清末民初的国民捐概述[J];档案与史学;1998年04期

3 刘钊;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6期

4 刘思谦;;性别视角的综合性与双性主体间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李玲;;主体间性与中国现代男性立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栾伟平;;清末小说林社的杂志出版[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7 徐翔;;想象与重构——周作人早年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与周女性观的关系[J];开封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乔以钢;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J];南开学报;2003年02期

9 刘思谦;女性文学这个概念[J];南开学报;2005年02期

10 乔以钢;刘X;;“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江;《身临“奇”境》——性别、学问、人生[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01年12期

2 张敬婕;;网络与性别研究的新议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李珊珊;;我国“女性与媒介”研究路径探析[J];消费导刊;2009年24期

4 李小江;我读《浙江学刊》[J];浙江学刊;1996年05期

5 朱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扫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孙婷婷;;伪娘:一个后现代审美文化文本——对伪娘现象的症候式解读[J];符号与传媒;2013年0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谢玉娥;;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A];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科信息资料建设——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小江;;探索妇女/性别研究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大连(大学)个案:“科/教、师/生、校/社”合作互动[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方刚;;关于“中性化”[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4 孙立梅;;经济压力先后出生“房奴”“婚奴”——姐相的是亲,拜的是金?[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5 朱雪琴;;扩展你的性别触角[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6 曹贤文;;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展:从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一、“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介绍[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8 李祥林;;对中国文化雌柔气质的发生学考察[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杲文川;深入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妇女与性别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禹燕;积极探索推进妇女/性别研究的有效路径[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高峰;黄筱娜:以性别研究助力壮乡妇女发展[N];中国妇女报;2014年

4 上海大学 邓伟志;引人入胜的性别研究[N];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记者 王红梅;中国社会性别研究和倡导基金第二批授资机构倡导能力建设研讨班在我市开班[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6 王亚芸;自治区社科规划扶持妇女性别研究[N];新疆日报(汉);2007年

7 雷光美;海峡两岸性别研究与教学合作中心揭牌[N];福建日报;2008年

8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 谭琳;应以促进性别平等的方式追求性别平衡[N];中国妇女报;2012年

9 任正英;韩国的性别研究[N];中国妇女报;2003年

10 明江;人类将走向无性别时代[N];中国商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思儒;交谈中的语言与性别—差异,,权势及和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海红;教育中的性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季江平;性别与高中生的语篇[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姝芳;社会性别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内地华语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旭阳;汉语广告语言中的性别身份建构[D];湘潭大学;2007年

6 陈维娟;从性别角度对中英语言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詹浩;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安徽省性别收入差距及其成因[D];安徽大学;2014年

8 钟启华;对我国农村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双洁;性别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波;美国青春期少年的语言与性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40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240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