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图书消费市场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8 22:38
【摘要】:面对国际数字图书出版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中国的数字出版却表现不一:一方面是新型数字出版商的锐意进取,一方面却是传统出版单位的踟蹰不前。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数字图书出版的研究囿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理念,或者把数字图书出版产业看作统一的毫无差异性的市场,或者把经济学原理生搬硬套到数字出版产业中,或者把有限的一些官方数据罗列在一起,人云亦云,难以创新。这样的研究方法造成了中国数字图书研究的两大缺陷:第一,无法真实、深刻地反应中国数字图书出版产业的真实境况,继而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在传统图书出版的逻辑里看数字出版问题,只看到共性,却无法理解其差异性,从而导致研究思路模糊,研究和现实严重脱节。 本文把中国数字图书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数字图书和传统图书商品属性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图书不同于传统图书的新属性,并按照数字图书现有的形态,把数字图书分为电子书1.0、电子书2.0和电子书3.0三个种类,继而对三种形态电子书所对应的三个数字图书市场的生产者、消费内容和定价策略等进行分析,重点描述了中国数字图书消费市场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数字图书出版问题以及未来危机的症结在于原有的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的出版体制。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三种数字图书形式对应的生产者的研究。在这一部分,笔者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出版社(电子书1.0的主要生产商)、网络文学网站(电子书2.0的主要生产商)以及图书应用生产商(电子书3.0)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个案分析,介绍经验,总结不足; 第二、三部分是通过对三种数字图书形式对应的三个消费市场的排行榜进行分析,阐述目前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数字图书内容、类别以及定价方式。第二部分通过中美市场的对比,总结中国数字图书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本质;第三部分则通过对比传统图书定价策略和数字图书定价策略的差异性,总结目前国际上几种比较流行的数字图书定价方法,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第四部分则总结了前三部分所反映出的中国数字图书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中国传统出版社的问题,总结了数字图书定价策略。笔者把问题的症结归根于中国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基础的出版体制,提出中国出版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研究,文章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本文认为,数字图书的商品属性有别于传统图书。数字图书的价格弹性更高,收入弹性更高,同时由于法律、监管等方面的缺失,数字图书的正外部性正在降低; 本文认为,总体来说,由于数字图书以及数字阅读方式是一种碎片化和浅阅读形式,因此,它与传统图书之间的替代性并不强。分开来看,电子书1.0由于几乎是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翻版,具有相似的内容和版式,因此,其对传统出版物的替代性是三种数字图书中最强的;电子书2.0满足的是原本不读书或者原本读不到书的人群的阅读需求,开了新的阅读市场,它是三种数字图书中对传统图书替代性最弱的;电子书3.0的受众不但有传统读者,也有新出现的读者,因此,它对传统图书的替代性居于三种数字图书中间; 本文认为,中国数字图书的市场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电子书1.0市场由于传统出版社仍是这个市场的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所以,这个市场仍然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在电子书2.0市场中,盛大文学虽然一枝独大,但却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体现出弱寡头垄断的特点;电子书3.0市场则是中国数字图书产业中最具市场活力的,在这个市场中,大企业和初创企业并存,良性竞争;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出版社面临着最大的危机,这些危机来自于三方面:国际竞争压力,国内数字出版企业的竞争压力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对图书媒介形式生存空间的挤压;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出版社是中国数字图书产业发展最大的希望,同时也是最大的障碍。她是最大的希望,因为它掌握着中国最大量的最优质的内容;它是最大的障碍,是因为它掌握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还没有进行数字化改造。不管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出版的真正意义在于丰富的内容,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传统出版企业或者数字出版企业的自身的利益。谁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谁就应该退出这个市场。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出版社其实只是出版体制的替罪羊。我相信很多出版社有着出版人对于文化的使命感,也努力地推动数字图书出版对文明和文化作出贡献,但中国的出版体制限制了这些努力。因此,2010年年底结束的中国出版体制改革还远远不够。通过市场机制,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出版企业被淘汰出局,中国的数字图书出版产业才有希望,因此,中国传统出版体制的没落是对图书、对出版、对文化乃至对文明的一种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39.2-F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39.2-F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庭林;;传统出版该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编辑之友;2007年04期
2 葛存山;张志林;黄孝章;;数字出版的概念和运作模式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邱红;;数字出版,中小专业社契机何在?[J];出版参考;2007年28期
4 张立;;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J];出版参考;2007年Z1期
5 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07期
6 曹希莎;;在博弈中分享成果——谈传统出版如何顺应数字出版潮流[J];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09期
7 郝振省;段桂鉴;辛广伟;魏玉山;李熙;;手机出版的规模及预测[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01期
8 李舸;程国重;;传统出版社如何发展数字出版——易文网模式剖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10期
9 刘邦凡;林宏彬;侯秀芳;;按需出版的路径选择——基于数字出版的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11期
10 耿晓华;;门户网站与数字出版——搜狐网的数字出版战略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段维;网络时代版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明海;网络出版的伦理道德调控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田t
本文编号:2562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56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