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从理论到日常:五四时期《新青年》批孔运动研究(1915-1919)

发布时间:2020-04-05 10:41
【摘要】:民国四年,政治上波云诡谲,在康有为等尊孔派为孔教的奔走呼告声中,袁世凯等反动势力也借机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加上各地军阀的割据,民国建立之初建构的民主共和制度实际上岌岌可危。这时候,一批社会精英分子看到了尊孔活动与封建帝制之间千丝万缕的勾连,进而全面发动批孔运动。作为旨在开启民智、启迪思想的进步刊物,从创刊第一卷陈独秀发出的《敬告青年》一文隐约可见的对落后文化的批判,到最后锋芒毕露毫不留情地对儒家思想进行鞭挞,批孔主题贯穿于《新青年》的始终。笔者发现,这场运动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不仅在于其辛辣激进的文风,更与其生活化转向密不可分。通过理论向日常的下落,使得一场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得以在普通民众生活中得到响应,从最基础的生活日常中进行相关行为习惯的变更,与新文化运动人性解放的大主题进行呼应,并形塑了后世生活中习俗制度的全新面貌。笔者将目光聚焦于这种转变的过程,试图理清五四时期的批孔活动从头至尾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在文本上的呈现;批孔运动是如何从理论相争演变成人们的习俗变更?理论落入日常的过程是怎样的?带着以上问题,笔者对《新青年》1915年创刊至五四运动全面爆发的1919年几年间的批孔文本进行梳理,结合学生进步刊物《新潮》、《每周评论》等其他刊物多方论证,对这一场社会运动的生发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第一章,笔者对五四时期批孔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式呈现,展现批孔运动的政治背景。笔者认为,批孔运动的产生及发展都与政治生态紧密相关,因此,理论化、政治化的色彩是它与生俱来的特点。对孔教运动的现实关注,可以视为陈独秀将政治日常化的起源。第二章,笔者着眼于批孔派与尊孔派之间的论战,对于“孔教说法是否成立”、“孔教与共和政体是否相容”以及“孔教能否入宪”几个问题,《新青年》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回应。笔者对《新青年》文本的政治视角进行分辨并发现,针对孔教入宪等活动,五四批孔派们大多是从学理的层面进行批判,理论色彩浓厚。第三章,笔者对《新青年》批孔文本内容的转向和线下活动进行梳理,通过对文本的整合,笔者发现,第二卷第二期的“读者论坛”中最先出现孔教在生活以及在家庭中的体现。此后,《新青年》开始在女性、家庭、婚恋等具体的层面进行批孔。而在现实层面,《新青年》同仁通过对民国进步女学生李超的自杀事件进行讲演活动,将理论层面的批孔与日常真实事件连接起来,完成纸上空间向现实空间的转化。第四章,这一部分是《新青年》发动批孔运动的现实成果佐证。通过梳理资料笔者发现,多家媒体参与的“林蔡之争”、青年一代对批孔活动的自发传承等多方位的二次传播活动使得批孔这一行为得以从知识分子阶层向下传递。第五章,笔者借用哲学层面“日常生活”的理论对《新青年》批孔从理论到日常这一过程进行总结。用阿格妮丝·赫勒“日常革命”的视角加以观照,可以发现,批孔运动发展到中后期,对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进行关注,将宏观的命题化为可触的生活细节,是运动得以在普通民众中生发的重要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3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隽;;北大立新与“新青年”之会聚北平——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的新文化场域优势及其留学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王峰;;女性解放与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以“李超事件”为中心的探讨[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3 裘陈江;;宪法、国教与帝制——袁世凯帝制运动前后的孔教入宪问题[J];史林;2015年05期

4 凌云岚;;赵五贞 中国女权史上的一个重要牺牲者[J];国学;2013年05期

5 李薇;;《新青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3年01期

6 李永中;;从传播视阈看《新青年》对读者的形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06期

7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8 沈寂;;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旨——论陈独秀批康批孔[J];学术界;2006年04期

9 张卫波;王瑞;;民初孔教运动兴衰的历史考察[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10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婚姻家庭观念变革[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裘陈江;民初“孔教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在利;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孔思潮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权;演讲与新思潮的传播[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家勇;《每周评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雪;从《新潮》看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起步与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4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614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b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