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类杂志现状与挑战 ——以《读书》、《天涯》、《书城》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1 07:48
在世界或中国的杂志史中,文化类杂志作为反映知识分子为首的社会中坚分子参与社会进程有着不可代替的角色。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类杂志历经两个发展期和一个低潮期,本文通过对《读书》、《书城》、《天涯》三本杂志进行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文化类杂志的内容和经营管理为线索,着力剖析文化类杂志1990年代后期陷入窘境的原因: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内容仍有狭隘化的理解,市场经营方面,我国文化类杂志停留在初级经营阶段,不少观念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色彩。本文第三章以美国著名文化类杂志《纽约客》作为参照系发现:国外文化类杂志的成功在于对读者特征和需求把握准确,定位分明且能几十年坚持不变,注重杂志的品牌建设,广告和发行经营也遵循市场化的规则。结合我国文化类杂志的现状和国外参照,本文得出结论认为:文化类杂志必须树立整合经营的理念,冲破计划经济杂志经营的禁锢,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需求,最大化地占有目标读者,广告、发行和推广等方面也要做出相应改革以全面配合杂志的经营管理,未来文化类杂志市场空间的大小取决于眼下它对自身改革的程度。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我国文化类杂志发展综述
1.1 概念的界定
1.2 文化类杂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发展现状——以《读书》、《书城》、《天涯》为例
2.1 《读书》杂志的三个发展阶段
2.2 《书城》杂志的四起三落(1993-2006)
2.3 《天涯》:泛文学杂志(1996至今)
2.4 小结
3.他山之石:以《纽约客》为例
3.1 罗斯时代(1925-1951):《纽约客》与美国繁华喧嚣的1920年代
3.2 萧恩时代(1951-1987):《纽约客》的黄金发展期
3.3 布朗时代(1992-1998):改革《纽约客》
3.4 雷姆尼克时代(1998至今):向新闻杂志靠拢
3.5 《纽约客》对我国文化类杂志生存的启示
4.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困境与未来
4.1 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尴尬现状
4.2 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发展建议
5.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涯》十年回顾[J]. 李少君.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7(08)
[2]沈昌文 普及精英文化[J]. 新世纪周刊. 2007(19)
[3]沈昌文 那时办刊真痛快[J]. 徐梅. 南方人物周刊. 2007(18)
[4]编辑部札记[J]. 书城. 2007(05)
[5]编辑手记[J]. 读书. 2005(06)
[6]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试论蒂娜·布朗的办刊思想[J]. 李苓,李应红. 中国编辑. 2005(03)
[7]《书城》因何遭遇撤资风波[J]. 何晓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05(03)
[8]编辑絮语[J]. 世界知识. 2005(01)
[9]《读书》25年[J]. 罗雪挥. 新闻周刊. 2004(31)
[10]结束时还忆起始[J]. 蒋子丹. 当代作家评论. 2003(05)
本文编号:3028777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1.我国文化类杂志发展综述
1.1 概念的界定
1.2 文化类杂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发展现状——以《读书》、《书城》、《天涯》为例
2.1 《读书》杂志的三个发展阶段
2.2 《书城》杂志的四起三落(1993-2006)
2.3 《天涯》:泛文学杂志(1996至今)
2.4 小结
3.他山之石:以《纽约客》为例
3.1 罗斯时代(1925-1951):《纽约客》与美国繁华喧嚣的1920年代
3.2 萧恩时代(1951-1987):《纽约客》的黄金发展期
3.3 布朗时代(1992-1998):改革《纽约客》
3.4 雷姆尼克时代(1998至今):向新闻杂志靠拢
3.5 《纽约客》对我国文化类杂志生存的启示
4.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困境与未来
4.1 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尴尬现状
4.2 我国文化类杂志的发展建议
5.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涯》十年回顾[J]. 李少君.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7(08)
[2]沈昌文 普及精英文化[J]. 新世纪周刊. 2007(19)
[3]沈昌文 那时办刊真痛快[J]. 徐梅. 南方人物周刊. 2007(18)
[4]编辑部札记[J]. 书城. 2007(05)
[5]编辑手记[J]. 读书. 2005(06)
[6]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试论蒂娜·布朗的办刊思想[J]. 李苓,李应红. 中国编辑. 2005(03)
[7]《书城》因何遭遇撤资风波[J]. 何晓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05(03)
[8]编辑絮语[J]. 世界知识. 2005(01)
[9]《读书》25年[J]. 罗雪挥. 新闻周刊. 2004(31)
[10]结束时还忆起始[J]. 蒋子丹. 当代作家评论. 2003(05)
本文编号:3028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02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