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观察》与“中间路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3:02

  本文关键词:《观察》与“中间路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扎根于中国,自由资本主义在中国迅猛发展。抗战以后,国共两党开始了激烈的角逐,“中间势力”也参与到了其中,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中间势力”的中流砥柱,他们代表着“中间势力”的走向和理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留学欧美,深受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熏陶,特别是欧美的宪政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创办刊物,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种是直接创建政党,参加实际的政治过程。《观察》就是属于第一种,他的创办人是储安平,早年曾经留学英国,深受费边社的影响。归国后,储安平先是在《客观》杂志供职,后决心创办自己的刊物,储安平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作为刊物的主旨,邀请了当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的各界名流,作为刊物的撰稿人。《观察》中以政论性的文章作为“帽子文章”,也是《观察》的特色,大多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评判,其中不乏对于国民党执政当局的批评,以及对于中共的评价。此外,《观察》还有各地通讯和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由于很多撰稿人都曾经留学海外,这方面的文章也是着力很大。《观察》在当时的众多刊物中,因为其评论风格和办刊水平,可谓是独树一帜,《观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了十万多份,在民国时期办报热潮中,《观察》无疑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刊物之一,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现象,引发了人们无限思考。 本文拟以《观察》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观察》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对国民党的执政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对于中共的态度则是经历了由“不解”到支持的转变。《观察》在宪政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阐述也颇多,特别是《观察》撰稿人对于宪政的支持,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观察 储安平 中间路线 自由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G239.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一) 关于储安平和《观察》周刊的研究状况11-13
  • (二) 关于“中间路线”的研究13-15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第一章 《观察》创刊历史背景16-27
  • 第一节 “中间势力”兴盛与《观察》创刊16-20
  • 一、 战后“中间势力”的兴盛16-19
  • 二、 《观察》的创刊19-20
  • 第二节 《观察》办刊思想的特点20-27
  • 一、 “文人论政”思想传统的延续21-22
  • 二、 自由主义的“前沿阵地”22-24
  • 三、 独立的政治评论24-26
  • 四、 立志影响青年26-27
  • 第二章 《观察》与战后国共政争27-41
  • 第一节 对国民党的批评与建议27-32
  • 一、 对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批评27-30
  • 二、 对于国民党执政的合理性分析30-31
  • 三、 对国民党执政提出了建议31-32
  • 第二节 对中共由“不解”到支持32-37
  • 一、 “不解”中共高度的“苏联化”33-34
  • 二、 “不解”中共的军队34-35
  • 三、 “不解”中共的和平谈判35-36
  • 四、 对中共的理解和支持36-37
  • 第三节 坚决反对内战37-41
  • 第三章 《观察》与“中间路线”41-60
  • 第一节 《观察》的“宪政梦”41-47
  • 一、 “宪政梦”首要的是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42-43
  • 二、 “宪政梦”的基础是实行民主政治43-45
  • 三、 “宪政梦”需要把法律制度化45-46
  • 四、 “宪政梦”需要借鉴他国有益经验46-47
  • 第二节 《观察》的外交观47-51
  • 一、 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外交尊严47-49
  • 二、 反对与美苏任何一方结盟49-51
  • 第三节 《观察》的经济观51-60
  • 一、 内战问题的本质是“经济斗争”51-52
  • 二、 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问题52-54
  • 三、 通货膨胀问题54-57
  • 四、 土地改革问题57-60
  • 第四章 《观察》被封与“中间势力”的衰落60-67
  • 第一节 《观察》的被封60-62
  • 第二节 “中间势力”的衰落62-67
  • 结语67-70
  • 参考文献70-72
  • 后记7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王慧;;刘少奇的新闻实践与思想[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5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钟雅琼;;中国古代服饰颜色与政治关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王泽庆;董宏胜;;论沈从文的理性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汪大金;;儒“道”、士人与文化品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王亚风;;金谷集会的文化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4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7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内涵及其文化意义——兼论屈原与儒家修身观念的异同[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付长珍;;从“还乡”到“疏离”——现代性视阈中的当代知识分子与农村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观察》与“中间路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44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