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的特刊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10:00
《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一份重要出版物,是20世纪中国出版界办刊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历时近四十六年,共出44卷,其间历经宪政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经历了中国社会吐故纳新、局势动荡的特殊时期,真实的反映了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堪称记录晚清至民国时代进程的典范。《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办刊宗旨,侧重于研究国内外问题,介绍新知传播文化,寻求民族出路,是一份全纪录式刊物。《东方杂志》的特刊沿袭刊物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实现了广度和深度的跨越,塑造出品牌杂志沉稳大气的风格。《东方杂志》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出特刊,其作用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得到学界、业界的关注,更缺少兼具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实为一种遗憾。对《东方杂志》的特刊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这份期刊的编辑理念,洞悉时代变迁之下杂志的品牌化塑造之路,这也正是当下研究近代期刊的意义之所在。本文以梳理《东方杂志》特刊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内容分析法结合文本细读,对《东方杂志》的特刊进行研究,探讨其选题策划、版面设置、报道内容、编辑特色等的特色,并探讨了其对于近现代文化信...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东方杂志》资料的整理
(二) 相关专著出版状况
(三) 相关论文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东方杂志》的特刊
第一节 近代历史"史料库"——《东方杂志》
第二节 生逢其时:《东方杂志》的改版及黄金时期的到来
一、杜亚泉与《东方杂志》的现代化体例
二、钱智修与《东方杂志》的文化个性
第三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背景及概况
第二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类型、栏目、主题及内容
第一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类型
一、专号、纪念号
二、特大号
三、增刊
第二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主题
一、专号、纪念号主题
二、特大号主题
第三节 特刊刊出情况和栏目设置
第四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内容
一、《东方杂志》的特刊与科学知识传播
二、《东方杂志》特刊与学术研究成果传播
三、《东方杂志》特刊与社会历程纪念
第三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放眼世界科学之爱因斯坦号
一、相对论的提出和《东方杂志》的报道
二、"爱因斯坦号"的策划与出版
三、爱因斯坦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乡村危机的社会视窗之农民状况调查号
一、大革命时期乡村社会的全面危机
二、"农民状况调查号"对农民问题的体察
三、"农民状况调查号"的探讨和警示
第三节 世界宪政潮流的前沿阵地之宪法研究专号
一、一战结束后制宪讨论的热潮
二、《东方杂志》专号对宪法问题的研究
三、宪法研究专号与法制观念的革新
第四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编辑特色
第一节 主题性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整合——编排上的进步做法
一、封面设计和图画插画
二、精美的印刷和版面设计
三、融汇深度和广度的内容整合
第二节 编读互动与反馈——开放场域下的互动桥梁
第三节 广泛征稿、兼收并蓄——自由言说空间下的"众声喧哗"
第五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特色
第一节 特刊作为时代变革的发声器
一、社会转型期的话语变迁
二、时代发展与内容定位调整
第二节 特刊的思想性
一、善于捕捉话题的视野眼光
二、理性思想
三、对社会议题深厚的人文关怀
第三节 特刊的语言风格
一、直言观点,不曲笔隐讳
二、说理透彻,富有知识张力
第六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价值
第一节 特刊的史料学价值
第二节 特刊的学术性
第三节 特刊的编辑学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近代商务印书馆经营之道[J]. 赵东喜. 殷都学刊. 2015(02)
[2]近代杂志广告中的现代化追求——以《东方杂志》广告为例[J]. 罗奕. 当代传播. 2013(04)
[3]《东方杂志》风格的变化探析[J]. 李云豪,王艳萍. 中国出版. 2011(10)
[4]关于杂志编辑理念的论争——以《新潮》和《东方杂志》为例[J]. 张鸿声,章炜. 中国出版. 2011(08)
[5]知识启蒙——《东方杂志》对近代启蒙思潮的贡献研究[J]. 汝艳红.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2)
[6]《东方杂志》知识分子对近代新闻传媒的释读[J]. 黄亦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7]《东方杂志》研究综述[J]. 赵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0)
[8]甲辰年间的“甲午记忆”——《东方杂志》创刊前后的话语空间与人员聚合[J]. 丁文. 学术界. 2008(06)
[9]审慎的自由主义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前期《东方杂志》的办刊理念研究[J]. 毛德胜.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6)
[10]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J]. 姚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6)
硕士论文
[1]“五四运动”时期的《东方杂志》研究[D]. 金晓楠.辽宁大学 2015
[2]《东方杂志》(1904~1911)出版研究[D]. 王运灵.河北大学 2013
[3]《东方杂志》的新文化传播研究(1904年-1932年)[D]. 张旭.苏州大学 2013
[4]从期刊编辑学角度看《东方杂志》[D]. 蔡雯.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胡愈之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1920-1927)研究[D]. 李云.黑龙江大学 2012
[6]从商业理性和社会责任看清末民初的《东方杂志》[D]. 文吉.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D]. 郭彩琴.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九一八事变后的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D]. 李中平.湖南师范大学 2008
[9]《东方杂志》在清末(1904-1911)的历史文化身份[D]. 王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9915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东方杂志》资料的整理
(二) 相关专著出版状况
(三) 相关论文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东方杂志》与《东方杂志》的特刊
第一节 近代历史"史料库"——《东方杂志》
第二节 生逢其时:《东方杂志》的改版及黄金时期的到来
一、杜亚泉与《东方杂志》的现代化体例
二、钱智修与《东方杂志》的文化个性
第三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背景及概况
第二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类型、栏目、主题及内容
第一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类型
一、专号、纪念号
二、特大号
三、增刊
第二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主题
一、专号、纪念号主题
二、特大号主题
第三节 特刊刊出情况和栏目设置
第四节 《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内容
一、《东方杂志》的特刊与科学知识传播
二、《东方杂志》特刊与学术研究成果传播
三、《东方杂志》特刊与社会历程纪念
第三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放眼世界科学之爱因斯坦号
一、相对论的提出和《东方杂志》的报道
二、"爱因斯坦号"的策划与出版
三、爱因斯坦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乡村危机的社会视窗之农民状况调查号
一、大革命时期乡村社会的全面危机
二、"农民状况调查号"对农民问题的体察
三、"农民状况调查号"的探讨和警示
第三节 世界宪政潮流的前沿阵地之宪法研究专号
一、一战结束后制宪讨论的热潮
二、《东方杂志》专号对宪法问题的研究
三、宪法研究专号与法制观念的革新
第四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编辑特色
第一节 主题性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整合——编排上的进步做法
一、封面设计和图画插画
二、精美的印刷和版面设计
三、融汇深度和广度的内容整合
第二节 编读互动与反馈——开放场域下的互动桥梁
第三节 广泛征稿、兼收并蓄——自由言说空间下的"众声喧哗"
第五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传播特色
第一节 特刊作为时代变革的发声器
一、社会转型期的话语变迁
二、时代发展与内容定位调整
第二节 特刊的思想性
一、善于捕捉话题的视野眼光
二、理性思想
三、对社会议题深厚的人文关怀
第三节 特刊的语言风格
一、直言观点,不曲笔隐讳
二、说理透彻,富有知识张力
第六章 《东方杂志》特刊的价值
第一节 特刊的史料学价值
第二节 特刊的学术性
第三节 特刊的编辑学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近代商务印书馆经营之道[J]. 赵东喜. 殷都学刊. 2015(02)
[2]近代杂志广告中的现代化追求——以《东方杂志》广告为例[J]. 罗奕. 当代传播. 2013(04)
[3]《东方杂志》风格的变化探析[J]. 李云豪,王艳萍. 中国出版. 2011(10)
[4]关于杂志编辑理念的论争——以《新潮》和《东方杂志》为例[J]. 张鸿声,章炜. 中国出版. 2011(08)
[5]知识启蒙——《东方杂志》对近代启蒙思潮的贡献研究[J]. 汝艳红.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2)
[6]《东方杂志》知识分子对近代新闻传媒的释读[J]. 黄亦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7]《东方杂志》研究综述[J]. 赵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0)
[8]甲辰年间的“甲午记忆”——《东方杂志》创刊前后的话语空间与人员聚合[J]. 丁文. 学术界. 2008(06)
[9]审慎的自由主义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前期《东方杂志》的办刊理念研究[J]. 毛德胜.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06)
[10]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J]. 姚琦.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6)
硕士论文
[1]“五四运动”时期的《东方杂志》研究[D]. 金晓楠.辽宁大学 2015
[2]《东方杂志》(1904~1911)出版研究[D]. 王运灵.河北大学 2013
[3]《东方杂志》的新文化传播研究(1904年-1932年)[D]. 张旭.苏州大学 2013
[4]从期刊编辑学角度看《东方杂志》[D]. 蔡雯.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胡愈之主编时期的《东方杂志》(1920-1927)研究[D]. 李云.黑龙江大学 2012
[6]从商业理性和社会责任看清末民初的《东方杂志》[D]. 文吉.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D]. 郭彩琴.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九一八事变后的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D]. 李中平.湖南师范大学 2008
[9]《东方杂志》在清末(1904-1911)的历史文化身份[D]. 王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51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