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论语半月刊1934_于丹论语心得_《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18 08:09

  本文关键词:《论语》半月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0年

《论语》半月刊研究

姬绪进  

【摘要】: 《论语》半月刊是1932年9月16日创办于上海的大众文学期刊,该刊先后由林语堂、陶亢德、郁达夫、邵洵美、林达祖、李青崖、明耀武等七人担任主编。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该刊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1946年复刊,直到1949年5月16日解放前夕停刊,共10年左右的时间,出版发行177期。作为通俗的文学期刊,消遣娱乐成为其主要追求的文学理想,并准确地把都市里的市民阶层定位其潜在的读者。该刊稿源丰富,内容多样,作者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当中有成名的作家,也有文学新人。在编辑策略方面独具匠心,发行、印制、销售诸环节一体相连;刊物成本低廉,价格便宜,销售量大,成为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一份文学刊物。 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背离了文学发展的时代主题,“幽默小品文”这个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闲文学,没有成为新文学发展的主流,反而被当作新文学视野中极力排除的障碍。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市民意识的觉醒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幽默小品文”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成为现代市民阶级的阅读重点。《论语》半月刊恰在此时创刊,完全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该刊承载了幽默小品文发展的所有轨迹,以宣扬幽默文化为特色,以不谈革命、自由独立为办刊宗旨,在脱离时代主流的境遇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葩。 该刊的编创主体用丰硕的实绩践行着为小品文正名和促使雅俗文学合流的历史使命,促进了这一“不登大雅之堂”文学期刊的成熟,推动了中国散文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之一,探讨该刊的发展历程、本体色彩、现代传播媒体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等,同时通过考察该刊的内外特征,重新审视“幽默小品文”的形成、发展这一历史命题,思考小品文文体与现代自由的知识分子的言说空间建构的关系,在回归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从现时性角度揭露其错综复杂的历史本相,凸显其个性色彩,探讨其现代性的诉求;通过对该刊在文学史、编辑学史、和史料上贡献的分析,给予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科学界定都具有学术与现实意义。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本章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对该刊创办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学状况、刊物的源起、刊名的确定、办刊宗旨、刊物的分期和主编及其编辑理念准确定位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梳理,确定该刊发展的脉络。 第二部分,《论语》半月刊的本体色彩。在本部分引入朱寿桐先生的“本体色彩”的概念,分别从创作本体、批评本体、学术本体等三个方面对《论语》半月刊中的作品以及考据类的学术研究文本进行梳理总结,藉此给予《论语》半月刊作出科学的定位。 第三部分,《论语》半月刊生产与传播机制。作为以市民阶层为主要阅读群体的文学期刊,该刊以鲜明而独特的生产和传播机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对当时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部分从该刊的独具特色的栏目设置、灵活多样的发行模式和与读者、作者的关系来分析。 第四部分,《论语》半月刊的个性特色。通过对该刊的整体考察,梳理出该刊的文化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办刊特性。 第五部分,《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地位。本章分析了该刊在中国文学史、编辑学、史料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对《论语》半月刊的总结。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5
  • 一、论文的缘起10-11
  • 二、研究现状11-14
  • 三、研究的方法和视角14-15
  • 第1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15-28
  • 1.1 发生环境15-17
  • 1.1.1 时代环境15-16
  • 1.1.2 文化环境16-17
  • 1.2 基本面貌17-19
  • 1.2.1 刊物概述17
  • 1.2.2 刊物缘起17-18
  • 1.2.3 刊名的确定18-19
  • 1.2.4 办刊原则19
  • 1.3 分期和它的主编们19-28
  • 1.3.1 刊物的分期19-21
  • 1.3.2 主编及其编辑历程21-28
  • 第2章 《论语》半月刊的本体色彩28-41
  • 2.1 创作本体28-32
  • 2.1.1 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及专制统治的抒写28-29
  • 2.1.2 对国民性的抒写29-30
  • 2.1.3 对官场政治病的抒写30-31
  • 2.1.4 对社会世相的抒写31-32
  • 2.1.5 对闲情逸致的抒写32
  • 2.2 批评本体32-37
  • 2.2.1 社会批评32-35
  • 2.2.2 文明批评的构建35-36
  • 2.2.3 文化批评的构建36-37
  • 2.3 学术本体37-41
  • 2.3.1 对幽默小品文的学术本体考察38
  • 2.3.2 对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术本体考察38-39
  • 2.3.3 对漫画本体的考察39-41
  • 第3章 《论语》半月刊的生产与传播机制41-54
  • 3.1 编辑策略41-45
  • 3.1.1 品牌意识41-42
  • 3.1.2 刊物周期42-43
  • 3.1.3 专号特色43-44
  • 3.1.4 读者路线44-45
  • 3.2 出版机制和发行机制45-48
  • 3.2.1 印刷机构45
  • 3.2.2 发行机构45-46
  • 3.2.3 发行量和发行价格46-47
  • 3.2.4 发行方式47-48
  • 3.3 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48-54
  • 3.3.1 与作者的关系48-51
  • 3.3.2 与读者群的关系51-54
  • 第4章 《论语》半月刊的个性特色54-61
  • 4.1 文化的个性特点54-57
  • 4.1.1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戏而不虐的幽默情怀54-55
  • 4.1.2 信手拈来、自然随意55-56
  • 4.1.3 题材庞杂,无所不及,贯通中外,纵横古今56
  • 4.1.4 语言恣肆,俗雅并存,自由自在的谈话56-57
  • 4.2 与众不同的编辑个性57-61
  • 4.2.1 不拿别人的钱,不说别人的话57-58
  • 4.2.2 丰富的稿源和优厚的稿酬制度58
  • 4.2.3 完美的外部措施和独特的广告设计58-59
  • 4.2.4 灵活独特,注重效益的办刊之道59-61
  • 第5章 《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地位61-67
  • 5.1 文学史意义61-64
  • 5.1.1 促使现代散文文体的成熟62
  • 5.1.2 民间文学的体现62-63
  • 5.1.3 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作家63-64
  • 5.2 编辑出版学意义64-65
  • 5.2.1 作为同人期刊的代表,见证了文学期刊的现代转型64-65
  • 5.2.2 大众化出版发行策略,是当时期刊发行的楷模65
  • 5.3 史料学意义65-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其章;历史的哈哈镜——《论语》杂志的“专号”[J];中国编辑;2003年06期

    2 郭晓鸿;从《论语》鬼故事专号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冲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吕若涵;;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林达祖;追念邵洵美[J];湖州师专学报;1985年02期

    5 朱晓进;“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政治文化意识──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研究之二[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6 陈娇娥;浅析《论语》杂志的文体风格[J];美与时代;2005年03期

    7 林达祖;;出版家、翻译家、诗人邵洵美[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8 徐型;貌合神离:丰子恺与“论语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杨剑龙;论幽默闲适小品创作热潮的滥觞与兴盛[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3期

    10 施建伟;“左联”与论语派[J];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晓鸿;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德强;;五四散文的话语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何韶颖;;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精神内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薛雯;;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薛雯;;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9 鲁春梅,王丽平;民国二十三年的《人言》周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金大伟;;从抗争绝望走向孤独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继凯;;论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出版研究[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7 陶德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魏洪丘;;“独语体”朦胧散文的独特创造——略论何其芳的《画梦录》[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陶永莉;;《蜀山剑侠传》研究史略述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若淮;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洁;命运之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圆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其章;历史的哈哈镜——《论语》杂志的“专号”[J];中国编辑;2003年06期

    2 张伟;;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J];中国编辑;2006年04期

    3 ;毁家兴书的邵洵美[J];出版参考;2004年32期

    4 郭晓鸿;从《论语》鬼故事专号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冲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谢兴尧;回忆《逸经》与《逸文》[J];读书;1996年03期

    6 田青;道家心性意识与“论语派”的文化编码[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马以鑫;现代化运动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吕若涵;;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许凤才;;郁达夫与《论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王小敬;邵洵美研究综述[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虹;浅谈文学期刊办刊的新思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孙玉良;;吉林省举办文学期刊第二届优秀编辑评奖活动[J];作家;1996年09期

    3 ;简讯两则[J];福建文学;1997年01期

    4 谢永新,陈定家;机遇与挑战──从期刊的走向看文学的命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5 吕巍巍;戴宝罡;吕美南;王兆田;;纸上交流[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05期

    6 张倩;;云南大地上的一棵树[J];滇池;2003年10期

    7 本刊编辑部;;2006年本刊“诗的回廊”推出唱和专辑[J];厦门文学;2005年11期

    8 守夜人;;扫描:文学期刊的诗意固守与探索[J];诗选刊;2006年07期

    9 ;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嬗变——“百花洲文学论坛·葛仙山笔会”纪要[J];百花洲;2008年05期

    10 王立光;;《辽河》30年[J];辽河;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明;;文学期刊的读者空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2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3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5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杨晓敏;;从文化到产业——我看文学期刊的市场化生存[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龚娟玲;;中国作协所属文学期刊推出一批抗战题材作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8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9 李敬泽;;罗伟章之信念[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道一声感谢——终刊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秀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文艺橙;[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悠扬 实习生 杨晶晶;[N];深圳商报;2010年

    4 匡生元;[N];文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雷新;[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韩立勇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志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冯倩 编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叶于;[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京芳;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阳;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焦玉鹏;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4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松锋;“通俗”的意义与限度[D];河南大学;2012年

    6 徐雅颖;《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丁婕;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9 郭海燕;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勘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梁玉;《西部》12年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语》半月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8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58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