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哲学阐释
本文关键词:群众路线的哲学阐释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展了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的发展。它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不仅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指导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探讨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拟解决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创新及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述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应该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列宁的群众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并结合俄国的革命实际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要在历史活动中发挥决定性力量,就必须有自己的政党,在政党领袖的带领下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群众观则与列宁的群众观相近,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管理者,也是国家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竞赛中发挥他们的最大力量。第二章论述群众路线提出及其时代形式。群众路线的提出经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都针对群众路线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中共七大,毛泽东、刘少奇系统全面的阐释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标志着群众路线开始走向成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形势、新情况,适时的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第三章论述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第四章论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特点。十八大以后,习近平针对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查,针对本次实践活动,结合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发现其特征主要有实践性、目的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群众路线 哲学基础 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俊芳;;论毛泽东创新思维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启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李德锐;毛泽东邓小平调动群众积极性思想互补性阐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3 高化民;对“社会主义阶段究竟有多长”的探索和结论[J];北京党史;2002年01期
4 刘德军;王永华;;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5 刘勇;论毛泽东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启示[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6 聂长久;毛泽东世界革命中心论与超英赶美战略的形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聂长久;论苏共二十大与大跃进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00期
9 唐贤秋;从毛泽东“赶超”思想邓小平“台阶式”发展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周全华;;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手段[J];红广角;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中原;;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平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程中原;;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评议[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4 周批改;陈建兰;陈谦;;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及其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5 何云峰;;毛泽东: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6 胡鞍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三)[A];国情报告(第七卷 2004年(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3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5 黄世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洋;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从马克思到邓小平[D];复旦大学;2011年
7 曾令勋;1954年至1965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周志军;历史丛林中的路标[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两大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经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欢欢;毛泽东、邓小平调查研究比较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东敏;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杨红远;“四清”运动起源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郭红杰;“八大”至“文革”前夕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智香花;从三大历史转变看中共八大[D];河南大学;2011年
7 宋思源;毛泽东创新思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崔海涛;庐山会议逆转的原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俞剑英;上海四清运动研究(1963-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利花;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研究(1949-195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0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00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