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人性假设视角下的网络反腐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1:03

  本文关键词:人性假设视角下的网络反腐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反腐 公民参与 建构 解构


【摘要】:古往今来,权力腐败就是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治理难题,如何有效治理腐败,是世界各国执政党和政府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为有效推进反腐败斗争,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视角对腐败的成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反腐对策,但腐败现象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仍然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本文认为,处于现代国家建设时期的腐败现象,其本质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脱节。要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必须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衔接。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理论对腐败的认识和遏制,都是基于人性的假设而设定的。本文考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认为党的反腐败策略的选择也与人性假设的理念相关。依据我国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我们可以把中国反腐败实践的人性假设划分为“政治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三个阶段,并在在这一基础上把我国腐败治理模式划分为价值主导型/社会自发型模式和权力强制型/舆论压力型模式。“价值主导型”模式是基于“经济人”假设而采取的反腐策略;“权力强制型”反腐是基于“政治人”假设而采取的反腐策略;“社会自发型”、“舆论压力型”反腐是基于“社会人”假设而采取的反腐策略。在三大反腐策略的模式中,由“社会人”假设的网络反腐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运用,网络反腐一方面解构着我国传统的反腐模式,另一方面也建构起了新的反腐模式,因此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评价网络反腐败的“解构”和“建构”的双重效应?本文认为,对网络反腐的评价标准应主要取决于三个标准:政府的网络自主性标准、网络社会的经济成本标准、网民对腐败的容忍度标准。这三个标准构成了网络反腐的“铁三角”,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建构效应并规避解构效应?说到底就是要看这三个标准的完成情况。因此我们对网络反腐解构倾向不应当秉持悲观态度,而应当解决网络反腐中面临的实际困境,致力于构筑一个多元、开放、文明的公共话语空间,增强参与主体作为“建构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之,在网络反腐实践中寻求解构性与建构性之间“动态平衡”,是当今我国推进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网络反腐 公民参与 建构 解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6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导论9-20
  • 1.1 论文研究背景9-11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1-17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7-18
  • 1.4 论文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18-20
  • 第二章 中国反腐败制度设计中人性假设的生成逻辑20-29
  • 2.1 “政治人”假设21-24
  • 2.2 “经济人”假设24-26
  • 2.3 “社会人”假设26-29
  • 第三章 不同人性假设视角下反腐败模式分析29-37
  • 3.1 反腐败模式的划分29-32
  • 3.1.1 按照反腐败的推动力量:价值主导型/社会自发型30-31
  • 3.1.2 按照权力干预强弱:权力强制型/舆论压力型31-32
  • 3.2 价值主导型VS社会自发型32-35
  • 3.2.1 “价值主导型”反腐模式:新闻舆论反腐32
  • 3.2.2 “社会自发型”反腐模式:网络反腐32-33
  • 3.2.3 网络反腐与西方新闻舆论反腐之比较33-35
  • 3.3 权力强制型VS舆论压力型35-37
  • 3.3.1 “权力强制型”反腐模式:传统权力性反腐35
  • 3.3.2 “舆论压力型”反腐模式:网络反腐35
  • 3.3.3 传统权力性反腐与网络反腐之比较35-37
  • 第四章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腐败治理效应分析37-48
  • 4.1 网络反腐的建构效应37-41
  • 4.1.1 构建了系统多元的主体参与体系38-39
  • 4.1.2 畅通了官民信息对流的互动渠道39-40
  • 4.1.3 丰富了传统上访举报式反腐手段40
  • 4.1.4 保障了监督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40-41
  • 4.2 网络反腐的解构效应41-48
  • 4.2.1 冲击了传统反腐格局42-43
  • 4.2.2 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43-44
  • 4.2.3 解构公民原有价值观44-45
  • 4.2.4 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45-48
  • 第五章 “社会人”假设下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衡量标准48-59
  • 5.1 党和政府的网络自主性标准48-51
  • 5.1.1 提升党和政府网络话语权49-50
  • 5.1.2 完善网络回应机制50-51
  • 5.2 网络社会的经济成本标准51-54
  • 5.2.1 降低网络反腐运行成本52-53
  • 5.2.2 提高打击报复成本53-54
  • 5.3 网民对腐败的容忍度标准54-59
  • 5.3.1 提高网民对反腐败的认知程度55-57
  • 5.3.2 培育对腐败“零容忍”的网络文化57-59
  • 第六章 结论59-62
  • 参考文献62-67
  • 后记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网络反腐:开辟反腐新战场[J];西部论丛;2009年05期

2 李娅;赵俊燕;;中国网络反腐的经济学分析[J];人才开发;2009年09期

3 王美兰;赵仁艳;;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年10期

4 赵勇;赵俊燕;;网络反腐的特点、利弊及完善对策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龙俊;张艳君;;网络反腐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09年11期

6 王美兰;赵仁艳;;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年13期

7 鄂t,

本文编号:1060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060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