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复合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复合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央苏区 规范性动员 诱导性动员 约制性动员
【摘要】: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进行的政治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概括出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特点。在中央苏区,生存与发展压力、军事压力以及经济压力促使中国共产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其政治动员主要分为三大类:规范性动员、诱导性动员和约制性动员。这三种动员既各自发挥作用,又相互补充、支持,组成一个强力的动员模式,笔者称其为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复合模式。这种动员模式在塑造革命认同、扩大红军、征粮与筹款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后期,军事压力越来越大,人力物力资源也越来越匮乏。为了生存,中共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强制性的动员手段。然而,这种强制性动员却给群众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群众自残、自杀、逃跑、暴力反抗。结果适得其反,中共及其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
【关键词】:中央苏区 规范性动员 诱导性动员 约制性动员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7-8
- 1.1.1 选题的缘由7
- 1.1.2 选题意义7-8
- 1.2 文献综述8-11
- 1.2.1 国外相关研究8-9
- 1.2.2 国内相关研究9-11
- 1.2.3 总结11
- 1.3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11-13
- 1.3.1 研究方法:11-12
- 1.3.2 创新与不足12-13
- 第2章 政治动员的基本理论13-20
- 2.1 政治动员的内涵13-14
- 2.2 政治动员的功能14-15
- 2.2.1 塑造政治认同14
- 2.2.2 扩大政治参与14-15
- 2.2.3 解决现实问题15
- 2.3 政治动员的复合模式15-20
- 2.3.1 规范性动员16-17
- 2.3.2 诱导性动员17-18
- 2.3.3 约制性动员18-20
- 第3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背景20-24
- 3.1 中央苏区的发展过程20-21
- 3.2 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21-22
- 3.3 中央苏区的经济状况22-24
- 第4章 中央苏区的政治动员复合模式及其应用24-47
- 4.1 规范性动员24-27
- 4.1.1 建构阶级意识24-25
- 4.1.2 政治教育25-26
- 4.1.3 宣传鼓动26-27
- 4.1.4 典型示范27
- 4.2 诱导性动员27-36
- 4.2.1 给予物质利益:土地革命28-31
- 4.2.2 提高身份地位31-36
- 4.3 约制性动员36-47
- 4.3.1 组织性控制36-40
- 4.3.2 政治斗争40-43
- 4.3.3 群众运动:查田运动43-47
- 第5章 中央苏区政治动员的效果47-54
- 5.1 政治动员的正面效果47-49
- 5.1.1 塑造革命认同47
- 5.1.2 成功扩红47-48
- 5.1.3 征粮与筹款48-49
- 5.2 政治动员的瓶颈—资源限制49-52
- 5.2.1 人力资源匮乏49-50
- 5.2.2 物质资源匮乏50-52
- 5.3 政治动员的负面效果52-54
- 第6章 结论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征;简论“政治动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徐彬;论政治动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征;;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动员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创新[J];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陈得印;冯敬鸿;;论自发网络政治动员的可控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林伟京;;转型时期党的政治动员实效下降的原因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6 张平;韩建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杨小明;张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方式初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关海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述论[J];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02期
9 罗凌波;唐治国;;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1期
10 吕峰;;政治发展视域中的政治动员:反思与重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继为;;近代农村的政治动员[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凡奇;;网络政治动员方式与途径的探索和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慧军;推进政治动员创新势在必行[N];中国国防报;2003年
2 杨志军 何烈军;“三结合”增强政治动员效果[N];中国国防报;2007年
3 康磊;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政治动员效能[N];中国国防报;2007年
4 周鹏 邓生前;树立信息化战争政治动员新理念[N];中国国防报;2007年
5 于革邋周修忠 何春钦;“四个到位”落实政治动员工作[N];中国国防报;2007年
6 熊玮邋张鹏;网络政治动员中政府的角色[N];中国国防报;2008年
7 赵擎;深化政治动员 依法有序推进[N];绍兴日报;2008年
8 郝增旗邋袁柏岭;在新军事变革中加强政治动员建设[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孙德成 袁涛 赵雷;网络政治动员[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王树华 王世伟;优化整合政治动员要素[N];中国国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义夫;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治动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远东;政治动员与政策过程[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雷;政治动员的表现逻辑[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李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杨;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49-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陈坤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6 王伟禄;新时期我国政治动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7 傅雅蕾;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政治动员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张炫;微博政治动员与引导措施论析[D];东北大学;2014年
9 齐思慧;政治动员中的典型塑造[D];吉林大学;2016年
10 杨正军;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共政治动员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8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10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