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思考
本文关键词: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保证,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效解决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始终能够充分发挥协调各方、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社会体制的转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机制,促使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生成。同时,这个变化着的社会存在也不断促使党面临的环境、任务、方针、政策以及党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相应的化。变进入新世纪,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阶层分化、农村民主建设、农村宗教组织和宗教势力兴起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全国、全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农村党建工作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障,保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正视和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贯彻和落实。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领导,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执政水平;改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方式,确保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的绝对领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需要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又需要各级基层工作人员不断的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积累新的经验,开创新的道路。只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两性互动才能够真正地解决与农民、农业、农村相关的各种问题,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挑战;自身建设;对策思考
目录
摘要..............................................I
引言....................................................................................................................................1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挑战的现状分析............................................3
(一)市场经济环境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3
(二)农村民主建设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4
(三)农民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5
(四)党员队伍成分变化等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5
(五)农村宗教组织和宗教势力兴起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
……(新文秘网省略295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治的不良倾向;从能力素质看,少数同志领导工作水平与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从作风素质看,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作风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农村党组织设置的模式化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置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置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经济薄弱村转化的艰巨性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愿望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既要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在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目前,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甚至有很多“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与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既需要市场经济知识,又需要实用技术的武装;既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水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目前来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党员干部在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中也有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
从实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不足”:一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势头迅猛,在干部和思想的准备上显得不足;二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措施没有跟上,也不配套;三是少数基层干部“两手抓”的素质具备不足,农村党建工作摆不上位置,削弱了党的领导,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硬、手一手软,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四是党的建设上理论准备不足,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二)农村民主建设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或基层组织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人民民主权利的直接体现。实现充分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搞好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就有了广泛、坚实的基础,民主监督的作用和效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普遍的民主意识还不很强。这表现在农村换届选举中选民直投率还不太高,在一些农村拥有选举权的村民,由于外出务工或交通不便,不积极或不参加投票,更多的是主观上认为选举无所谓,影响了选举的直投率。二是选举中宗族势力的干扰还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一些农村中有宗族势力操纵基层政权的苗头和趋势。三是一些乡镇在选举中,图省事、省时,对农村选举的宣传工作不到位,选民登记不细致,人大代表搞“内钦部定”,选举不按程序办事,选举结果不当场公布等。四是乡镇政府没有处理好与村委员之间关系。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但现实中确有一些乡镇把村委员摆在自己领导之下,作为“行政村”,发布命令,村民要想自治其实很难。五是有些村委会规模过大,情况复杂,村民自治不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委会一般设在自然村。但我国的一些农村中,仍有许多村委会是由多个自然村合并,这样若是几个自然村有历史矛盾,“势力”不均衡,就不利于村民选择自己信任的人选进入村委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也不利于干部与村民保持较经常的联系,及时解决一些问题。六是村委会不是通过村民会议决定一些重大事项,而是过多地行使了行政决定权力,把村委会变成了一级政权机构。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无论是民主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只能算是在“初级阶段”。
(三)农民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农村已进入了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目的的农村税费改革,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同时,使原有农村经济体系和社会构成形式随着这种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处于一种不断分化与重构的现实状态。这种状态下,新的不平等现象、新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相互交织,不断分化和衍生出各种新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这些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彼此消长,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的集体经营模式和农业经营格局,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职业的分化,形成了不同职业分工的农村劳动者阶层。
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农村均衡利益分配格局,导致了农村的贫富分化,形成了不同收入群体和利益阶层。农村利益分配的表面化,在使农村社会体系面临新的转型的同时,也动摇了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意识群体和阶层。
由于新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的多样化,使得现行的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日渐暴露出其封闭性、狭隘性和局限性,越来越不利于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给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问题。
(四)党员队伍成分变化等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根据中组部的权威统计,过去五年间新增党员796万名。在新发展的党员中,工人增10.6%;农牧渔民增6.3%;村级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增5.4%;军人武警持平;“非公有制单位人员”(“新社会阶层人士”)增113.4%;在校大学生增254.6%。当前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结构的比例比较合理,是党的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农民党员的比例由历史上最高时的80%多下降到32%;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党员的比例超过1/3,是历史上比例最高的时期①。党员的社会成分、社会职业趋于多样化,既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又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党员队伍成分结构日趋复杂。从职业看,,从事二、三产业的党员比重将逐步增大;从从业岗位看,党员从业多样性、不稳定性、流动性和分散性日趋突出;从经济地位看,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方面总的都将提高,但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特别是不同经济域、区年龄、职业的党员有较大差距。由于党员之间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不同和年龄、文化、职业的差异,因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显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员队伍成分结构日趋复杂,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途产生了模糊认识,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危机”。有的人认为我们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实行股份制以及允许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国有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使部分职工岗,下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腐败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党的思想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部分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甚至出现对了党离心离德的现象。
二是促使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对党员思想侵蚀和影响不可低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当前,这种多样化的经济利益主体必然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使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激荡更加激烈,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会乘机而入,甚至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会沉渣泛起,对农村党员思想侵蚀很大。如有的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论理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有的主张私有化,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的无视我国经济、治、政文化建设的主流,抓住我们前进中发生的问题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否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有这些,虽属杂音,但已严重毒害了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灵魄,造成一定程度思想上的混乱,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三是使党员教育和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给党的思想统一带来了新的难题。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呈现五光十色的局面,不同利益主体的人们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受一些“大款”、“大腕”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恶性膨胀,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淡化了国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经不住“权”、“钱”、“色”的诱惑,沉溺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宝贵品格。此外,在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党员流动性增大,给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五)农村宗教组织和宗教势力兴起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正由单一化、同质性向多元化、异质性变。转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价值和规范的冲突必然会导致道德失范,让一部分人思想上产生理想信仰危机。农村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薄弱地区,由于缺乏承载这些功能的载体,宗教这一保守落后的意识形态,就乘虚而入。目前农村宗教组织和宗教势力兴起已成为一个复杂、敏感而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教人数尚无确切数字。这里仅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一些概况。
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信教群众文盲多、老人多、妇女多、病人多的“四多”现象突出,以睢宁县为例,全县信教群众为7.5万人,其中文盲占50%以上,小学文化占35%,少数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50岁以上的占60%,妇女占80%,很大一部分是患病无力医治的群众。①河南省安阳县各类宗教徒(来源于安阳县宗教局的统计),2004年底总数为24530人,按性别分,男性5918人,占24%,女性18612人,占76%;按文化结构分,高中学历2568人,占10%,初中学历6357人,占26%,小学9020人,占37%,文盲6613人,占27%;按年龄层次分,19~40岁的信教人数6515人,占26%,41~60岁9978人,占41%,61岁以上8065人,占33%;其中全家信教的人数达4723人,占19%。
全县共21个乡,分布范围达100%,自然村为607个,宗教徒遍布424个村,占70%。
②当前农村群众对宗教信仰存在着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医病型。这些类型的信教人员多是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相信通过信教能医治疾病。农村中只要有一个人因为信仰宗教而其原有的疾病痊愈的奇迹发生,就能够带动一家人、一族人、一村人甚至一个地区的人皈依宗教。据一些统计,在广大农村,因病而入教的信徒占60%以上。
二是寄托型。从上述河南省安阳县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40岁以上信教的人数占74%,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又加之子女及晚辈忙于工作、生产和求学,身边无人陪伴,他们感到孤独寂寞、精神空虚,因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
三是消遣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基层政府和村集体对农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控制呈现弱化趋势。随着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农民的家庭关系日益简单,个人受家庭生活牵制的程度减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农民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地位更加巩固,政府和村集体越来越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正因为如此,不少信教群众看到隔壁邻居或要好朋友信教了,平安大吉,也抱着不妨试试的心态,走进了教堂,每周一次的聚会为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提供了消遣的场所。
分析农村宗教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导精神在农村缺乏承载主体,导致部分农民信仰上的真空。在帕森斯的范畴体系中,社会系统是由潜在模式来维持的,这种维模功能的制度主要包括家庭和教育以及宗教制度的某些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保存、传递文化的任务,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正是通过这些制度完成的。而现行的农村教育体制是为城市输送人才做准备的,每年3有0%~40%的农村学生进入高等学府,1至1.2亿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自初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能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由于他们走进了城市,这些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消失了。农村的党组织本应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好的载体,但多数党员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这些支撑载体的不复存在,形成了农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空白点,为宗教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各类宗教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是单调乏味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缺少寄托。随着城镇户籍制度的放开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开家园,走进城市寻找新的出路。这些留守的妇女与老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年龄、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空虚,文化生活贫乏,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而选择了信教。一方面,农村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各种文化场所缺乏有关。田翠琴女士在她的《农民闲暇》一书中指出,在她调查的河北省8个村庄中,多数没有读书看报、看影视剧、体育活动、消遣娱乐、社交活动的场所。教堂则为这些农村妇女和老人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排遣寂寞的平台。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也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有关。田翠琴女士调查中了解到,年龄越大,闲暇技能的掌握情况越差,没有闲暇特长的比例随年龄的提高有明显增长;按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 ……(未完,全文共31883字,当前只显示767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本文关键词: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2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