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干部战略性群体:结构与政策效应——基于一项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县乡干部战略性群体:结构与政策效应——基于一项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县乡干部 战略性群体 非均衡权力结构 政策效应 支配—依附
【摘要】:县乡干部的政策行为是理解中国农村治理的重要视角。运用战略性群体这一理论框架,从一项公共政策在地方行政层级推进中,分析县乡干部群体的权力结构与公共政策效应的关系问题。县乡干部由于在群体目标构建和战略行动协调的自主性不同,分化为战略精英与外围战略成员,在群体内部等级之间形成"支配—依附"非均衡权力结构。资源向上依赖、等级权威价值认同、社会流动筛选和等级权威复制等机制共同维系了县乡干部群体的等级秩序。在战略群体外部,企业利用结构化机制与县乡干部代表的地方政府利益联结,消解了政策的公共性,共享了政策收益。面对政企结构化后结成的强势地位,农民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群体,其利益诉求被选择性忽略。在农村社会中"政府""资本""民众"之间呈现出非均衡的权力结构。县乡干部群体的权力实践就是在一项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实现,并在现实层面上构成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图景。
[Abstract]:The policy behavior of county and township cadres is an important angle of view to understand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use of strategic group theory framework from a public policy in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level to promo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structure of county and township cadres and the effect of public policy.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cadres are divided into strategic elite and peripheral strategic member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autonomy in group goal construc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strategic actions. The disequilibrium power structure of "dominance and attachment" is formed between the internal levels of the group. Resources depend on upward, and the value of hierarchical authority is recognized. Social mobility screening and hierarchical authority replication together maintain the hierarchical order of county and township cadres. Outside strategic groups enterprises use structured mechanisms to connect with the interests of local governments represented by county and township cadres. It dispels the publicity of the policy and shares the benefits of the policy. In the face of the strong position formed after the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farmers are the main target group of the policy. In rural society, "government" "capital" "people" The power practice of county and township cadre group is realized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ublic policy. And in the realistic level constitutes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pictur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ZD049)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C043)
【分类号】:D262.3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来自于一项长期追踪调查。2003年笔者到C镇时,镇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奶牛养殖,这是一项以“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公共政策。为实现奶牛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C镇隶属的A市(县级市)政府不断给辖区内各乡镇和职能部门“加温加压”。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雪冬;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地方政治的能动者:一个比较地方治理的分析路径[J];东南学术;2013年04期
2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刘承礼;;作为战略性群体的县乡干部(上)——透视中国地方政府战略能动性的一种新方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1期
3 安晓波;苏丽文;;中国的中间阶层是战略性群体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1期
4 托马斯·海贝勒;舒耕德;刘承礼;;作为战略性群体的县乡干部(下)——透视中国地方政府战略能动性的一种新方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2期
5 刘拥华;;从二元论到二重性:布迪厄社会观理论研究[J];社会;2009年03期
6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朱永虹;邵炜;;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企业策略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李改维;李蒙;;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蒋艳;;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刘锐;;从差序格局到团体互动:新浪微博空间中的知识生产与机会流动[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晋佳;陈晔;赵帅斌;;违章建筑与农民行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论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甘超英;;“三农”问题的若干宪法观察与思考[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8 罗永仕;;“造物”工程的社会合理性阐释[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张艳;;安徽省六安市张集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二重性——探讨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下的民主建设意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豪;;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的考察[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t,
本文编号:1433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3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