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群众路线与反腐体系的转型——以“杨达才案”为个案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 反腐体系转型 群众路线 杨达才案 网络政治 出处:《领导科学》2015年2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因网络反腐而下马的官员所能警醒世人的无非是贪赃枉法必然要承受法律的制裁,起因可能是网民监督,利用网络进行权力的博弈,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网络政治的一种体现。如今,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模式,网络反腐又是怎样让政治腐败犯罪当事人落马的呢?其过程又是如何?本文试图以"杨达才案"为个案进行"过程—事件"的叙事与分析。研究得出,这样一场"无声的革命",背后却是"网络举报—媒体关注或网友转播—制度惩治"的一条反腐路径,且与以往的反腐体系(运动反腐1+权力反腐+制度反腐)比较来看,已经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四维一体"(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网络反腐)的反腐新体系。
[Abstract]:The officials who dismount because of the network anti-corruption can warn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at the law must be punished by the law,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supervision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o carry out the game of power. We can simply understand it as a manifestation of network politics. Now, as a new anti-corruption mode, how does network corruption make the parties of political corruption crime fall down? What is the pro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Yang Dacai case as a case for the narr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cess-ev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such a "silent revolution". But behind it is an anti-corruption path of "network reporting-media concern or net friends broadcasting-system punishment",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anti-corruption system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1 power anti-corruption system anti-corruption). Has formed a more complex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nti-corruption power anti-corruption system anti-corruption network anti-corruption) anti-corruption new system.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社会学系;中共福建省纪委;福建省监察厅;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农村廉洁建设研究中心";
【分类号】:D252;D262.6;G20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反腐模式的转型处在中国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背景等许多复杂因素交织的格局之中,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历史性和规律性。从整个反腐的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模式: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这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孔繁玲;;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基本层面分析[J];理论探讨;2011年01期
2 胡杨;;论中国特色反腐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勇;;中国共产党反腐范式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06期
2 张黎天;杨丽莉;刘艳;;信息化时代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SWOTS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张惠彬;;困境与出路:新形势下中亚局势与我国西部安全问题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孙壮珍;宋伟;;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策略解析——基于耦合演化机理模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李茜;;海合会应对中东剧变的措施及其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02期
6 朱巧玲;甘丹丽;;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市民与公民的身份转换[J];当代经济;2014年03期
7 胡雨;;“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君主制国家政治稳定[J];国际论坛;2014年02期
8 徐华伟;李素芳;;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孟祥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英角色[J];经营管理者;2014年08期
10 曹帅;许开轶;;社会转型视阈下的政治情绪:内涵、表现与发生机理[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姜晓萍;;统筹城乡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四川成都市为案例[A];回归社会:中国社会建设之路[C];2011年
2 杜仕菊;陈功;;中国传统诚信观及其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功用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3 张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与乡村社会重建[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4 周义程;;公共服务供给中公民有序参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一个系统论维度的分析框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刘雪峰;;让公正以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以公共案件中公众司法参与为中心的探讨[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6 牛冬梅;郭秀清;;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A];新四军研究(第六辑)[C];2014年
7 孙宝民;陈君峰;;中国特色反腐败路径模式论纲[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年
8 曾旭;;浅谈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A];荆楚学术[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付刚;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问题研究(1949-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广奇;当代中国反腐模式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王文生;国家非公开行使权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赵鲲鹏;公民参与乡镇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宝明;韩国民主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曾理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与稳定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林美如;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富荣;利益集团对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楠;制度变迁视角下当代中国廉政监督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周毅华;叙利亚威权主义政治及其转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石逸文;毛泽东处理群体性事件思想论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平;利普塞特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相关性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崔翔;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胡鞍钢,康晓光;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J];改革与理论;1994年03期
2 胡杨;;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分析[J];江汉论坛;2010年02期
3 何增科;;建构现代国家廉政制度体系——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3期
4 胡杨;;论中国特色反腐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4期
5 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黄少平;蒋政;;制度反腐与反腐制度[J];唯实;2007年05期
7 丁未;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8 曹阳;何旭;;SNS:一种网络公共领域的新形式[J];新闻记者;2009年10期
9 胡鞍钢;;廉政制度的历史阶段与中国特色国家廉政体系的建构[J];学习月刊;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鑫;[N];法制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峰;论网络政治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斌;;论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朱艳仙;;网络政治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4 王彬彬;;网络政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叶敏;唐亚林;;论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建构[J];新视野;2009年04期
6 甘永辉;;应对网络政治挑战,推动我国网络政治健康发展[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赵义;;网络政治新透视[J];南风窗;2009年22期
8 宋迎法;李翔;;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9 彭前生;;刍论网络政治风险[J];前沿;2010年07期
10 吴娟;;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献忠;;网络政治的生成与青年政治意愿表达[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刘春春;;网络政治与政府的应对能力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佛山日报记者 曾君蔚;网络政治:影响选举的新力量[N];佛山日报;2012年
2 本报特派评论员 周虎城;对网络开放就是对公民开放[N];南方日报;2007年
3 ;网络政治的功效[N];人民代表报;2011年
4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嘉兴市社联副主席 俞燕锋;“网络政治”与地方人大制度创新[N];嘉兴日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沈逸;“网络政治”难敌“沉默大多数”[N];文汇报;2012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N];文汇报;2009年
7 肖楠;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政治工作队伍[N];解放军报;2012年
8 邹奕萍;草根意见受关注 互联网成就“全民两会”[N];通信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白凌;网络政治表达的法律规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建军;我国网络政治发展的初探[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李子默;论理性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机制[D];河北大学;2013年
3 郭旭;挑战与回应——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黄建平;我国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任丰田;和谐社会视角下网络政治表达渠道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杨;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沈祁萌;微博的网络政治功能探析[D];东北大学;2012年
8 崔妮;网络政治时代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D];济南大学;2012年
9 何超建;网络政治舆情的形成机制及其引导策略[D];东北大学;2010年
10 江小飞;媒介与政治关系视阈下的网络政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59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5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