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红运动”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本文关键词: 湘鄂川黔 革命根据地 扩红运动 出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是在全国其他各路红军离开原有根据地后,由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建立的,为我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扩红运动"为研究维度,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刻论析。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根据地内反动势力的迫害以及薄弱的地方武装力量,"扩红运动"的组织发动显得迫切需要。"扩红运动"的组织发动不仅对打击封建反动势力、维护苏维埃政权、壮大革命队伍、策应红军长征,以及保卫土地革命成果、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对当今密切党群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军队建设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of Hunan, Hubei, Sichuan and Guizhou is the last red base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was established after the Red Army left the original base area by the second and sixth armies of the Red Army. Fo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in our country has played a rol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article takes the "expanding Red Movement" as the research dimension, deeply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 faces the Kuomintang's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The persecution of reactionary forces and the weak local armed forces in the base areas make it urgent for the organization to launch the "Red Movement", which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attack the feudal reactionary forces. I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afeguard the Soviet regime, strengthen the revolutionary ranks, respond to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defe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army building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231
【正文快照】: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1933年12月我党提出“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口号并开始着手创建,到1934年11月成立,再到1936年春红军完全退出,前后共经历了两年多的艰难发展历程。面对当时当地的特殊环境,扩红运动是必须执行的重要任务。学术界对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的研究已有涉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华茹;;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跃飞;;桑植起义的历史经验及意义[J];党史文苑;2005年24期
2 石仲泉;;论东固苏区的历史作用——《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序言[J];党史文苑;2007年18期
3 叶铭;;叶挺将军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述评[J];党史文苑;2007年18期
4 姚莉苹;;赤诚·忠贞·信念——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文化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刘利民;田一颖;兰俊丽;田艳天;;土地革命时期湖北苏区防疫减灾事业述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陈舒颜;俞歌春;;左娜资敌与松山战斗失利——一则史料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的再认识[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4期
7 李月军;;1927-1934年中共苏区文武关系述评[J];复旦政治学评论;2011年00期
8 戴洪波;;红四军党的七大决议案探析[J];红广角;2014年10期
9 周少玲;;“一省胜利或几省首先胜利”战略与湘鄂赣苏区的发展[J];党史文苑;2015年02期
10 王跃飞;湘鄂西苏区肃反扩大化的历史教训[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统;;彭德怀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2 侯先祥;廖建;;论任弼时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党建工作的历史贡献[A];任弼时百周年纪念-全国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根寿;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绍春;“五·七”干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昊;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4)[D];上海大学;2010年
5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里;湘鄂川黔神兵研究(1920-1953)[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谌玉梅;延安中央党校的整风运动探讨[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跃;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D];辽宁大学;2011年
2 陈洁;苏区小学教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源西;近代两湖族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立柱;晋察冀边区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5 张晋山;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D];湘潭大学;2004年
6 谢开贤;论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的文化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史六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仲喜;红六军团西征时期纠“左”及其意义述论[D];湘潭大学;2007年
9 张小健;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动员[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峗;“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秀琴;;新形势下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探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2 郭华茹;蒋霞;;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岳良;;宁化的扩红运动[J];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S2期
2 王罗旺;舒芳;;期冀与担忧:苏区妇女在扩红运动中的抉择[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反“罗明路线”斗争与苏区扩红运动[J];党史资料与研究;1986年05期
4 陈胜华;肖小华;;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以扩红运动为例[J];党史文苑;2013年02期
5 孙佳;;长征前夕的福建(上)[J];福建党史月刊;2006年02期
6 陈任远;;试析中央苏区的扩红机制[J];江汉论坛;2013年11期
7 钟日兴;张玉龙;;革命动员与乡村社会——以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8 陈胜华;肖小华;;中央苏区扩红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纵横;2013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凯;中央苏区扩红运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涂胜男;长征时期扩红运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殷文超;革命视域下的苏维埃选举运动[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6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7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