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学习习近平2013年7月在西柏坡座谈时的新判断
本文选题:西柏坡 切入点:建立新中国政治制度 出处:《河北学刊》2015年02期
【摘要】: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立的"规矩"是多方面的。其中为建立新中国所订立的政治制度与原则是: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制度,不搞三权鼎立;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原则;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确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国家指导思想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干部订立的规矩是:要召开好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要健全党委制;要开好干部会议;党委会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要加强执行中央政策纪律;领导者要力戒骄傲;要把理论学习当作一个政治任务;要继续保持两个"务必"作风;进京"赶考"要考个好成绩。
[Abstract]:The "rules" establish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Mao Zedong in Xibaipo period are in many aspects.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principles establish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are as follow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state system of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to establish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to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centralism system of the state, not to establish the three power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inciple of following the socialist road; The rules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cadr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to hold the local Party Congress at all levels, to perfect the party committee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principles of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adopt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s though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state. It is necessary to hold a good meeting of cadres; the party committee should have scientific methods of work;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policy discipline; leaders should refrain from pride; they should regard theoretical study as a political task; and they should continue to maintain the two "musts" style; Go to Beijing to get a good result in the exam.
【作者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讲师团;
【分类号】:D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田松年;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从媒体所传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两封往来电报谈起[J];党的文献;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正兵;项英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的功过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勤,朱超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5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7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8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9 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10 解莉;;王稼祥与延安整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述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胡哲峰;;彭德怀与“蘑茹”战术[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5 董玉梅;栾锦萍;;浅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平汉;;大批知识分子奔赴抗日根据地的原因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形成过程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高浦棠;;从《讲话》的修改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与时俱进[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维芳;;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泽喜;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武汉大学;2011年
10 郝正春;经验、技术与权力:晋中新区之土改运作[D];山西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3 沈赋涵;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余劲,
本文编号:1671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67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