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再组织化与代表制度的重塑——垫江“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探析
本文选题:社会再组织化 切入点:两代表一委员制度 出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转型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再组织化的重构,这必然会带来公私领域在管理方式、互动模式以及更深层次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重庆市垫江县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制度,认为这一制度创新的治理价值不仅在于将法律文本的制度设计长效化,更在于它对于政治系统的全面影响,主要体现为转变自上而下的单一政治沟通方式和再造以科层体系为主体的政策生产结构。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制度平台收集的反映事项总体呈现抛物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制度绩效,特别是那些交办部门具有较强资源供给的反映事项,由于信息可及性提高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得以解决,反之科层组织则通过项目整合或解释告知的无效反馈。这一制度创新存续还需要在若干关键问题上进行突破,包括再组织存续的内在激励机制、与政府科层组织的权力对接环节以及与现有自治组织的社会兼容问题。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s fac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organizati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profound adjustment of the management mode, the interactive mode and the deeper power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From this angle of view,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wo representatives and one committee" connecting with the mass system in Xuanjiang County, Chongqing, and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ance value of this system innovation lies not only in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design of the legal text.More importantly, its overall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ngle way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and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policy production structure with the main body of the branch system as the main body.The overall trend of reflecting items collected through the "two representatives and one committee" system platform shows a parabola trend, which to some extent affirms its system performance, especially those items that are reflected by the strong supply of resources in the assigned departments.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it can be solved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whereas the branch organization can not give feedback through project integration or explanation.This system innovation still need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on several key issues, including the in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 of reorganizing and surviving, the power docking with the government branch org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compatibility with the existing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D252;D6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2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年10期
3 郑石桥;马新智;张庆杰;;政治模式和国家审计:一个政治系统理论架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06期
4 ;社会再组织化是杭州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院长访谈[J];杭州(我们);2011年03期
5 冯莉;江凤环;;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的新形势与新趋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04期
6 李崧;;创新联系群众工作方式路径探析[J];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7 张静;;公众怎样依靠公共制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8 程竹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年02期
9 朱玉兰;;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10 韩志明;;公民抗争行动与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与解释[J];人文杂志;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春洋;于春江;;民族政治发展:学术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展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陈潮f;雍继敏;;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王荣科;艰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泽东领导全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回顾[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石国亮;;论政党价值观的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吴昕春;论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要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关兴;;转型期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宗芳;王环;;山东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9 胡丽美;解安;;三江源生态移民基本社会保障利益监督机制的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10 闫东;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朱兆英;;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尤文;;形成社会合力:创新利益表达机制与渠道[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罗依平;;深化我国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的基本方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圣勇;;乡(镇)社会组织管理“以社管社”机制探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畅;;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权力三分”运行机制的创新思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吴群芳;;论转型期利益分化背景下利益表达机制面临的五大挑战[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10 王浦劬;;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论析——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鲁秀娥;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严婷婷;我国纳税人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时展;;审计的发生和发展[J];财会通讯;1986年04期
2 吴淑清;;基尔特社会主义:斯托灵顿文件[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8年02期
3 胡玉鸿;;“集体行动”与“人的联合”──以集会、游行为核心的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倪愫襄;;论制度的民主与法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胡位钧;两种代表制理论之再评价[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田先红;;当前农村谋利型上访凸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湖北省江华市桥镇的调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王小晴;法治的法理学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1998年07期
8 崔月琴;吕方;;回到社会: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9 肖泽忠;杨肃昌;高培勇;;中国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10期
10 陈硕;;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供给[J];经济学(季刊);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A];2008中国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吴城华;[N];南方日报;2011年
2 上海大学 邓伟志;[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沟通研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2 余九林;;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沟通的社会价值[J];传承;2010年33期
3 王耀杰;;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沟通理论认知与思考[J];学理论;2011年12期
4 董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政治沟通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0期
5 刘舒;薛忠义;;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的机制、功能与价值[J];求实;2013年04期
6 叶麒麟;;政治沟通视阈下党的当代执政逻辑[J];宁夏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向加吾;;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政治沟通发展困境与超越的理性思考——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8 梁贵春;李琳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完善我国政治沟通的初步探索[J];前沿;2012年16期
9 李琳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沟通的完善[J];攀登;2012年05期
10 蔡旺儒;范康宁;;和谐视域下中国党际政治沟通的特点和作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舒;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28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72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