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共产党 切入点:人民群众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有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不存在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人民群众处于被领导地位,领导与被领导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党群关系的存在。西方资本主义政党与民众之间是选举与被选举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只存在政党与民众的关系,而不存在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于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血”与“肉”、“鱼”和“水”的关系,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于建设和改革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党员特别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增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受到侵蚀。正鉴于此,笔者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党群关系),力求阐释清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基础,凸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找出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手段。 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渊源。本部分从考证政党着手,随之考证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研究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西方资本主义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本质、先进性本质和纯洁性本质的使然。 第二部分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比较,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共赴国难、国家独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第一个百年主题,“国强民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第二个百年主题,共赴这两个百年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最大政治优势的政治基础。在共赴第一个百年主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强敌,最后赢得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在革命中的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仍然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丰富与发展执政理念、巩固与扩大执政基础、制定与执行执政方略、增强与提高执政能力,唯有如此党才能长期执政,和人民群众一道完成第二个百年主题,这是党执政后最大政治优势的充分体现。 第三部分阐述了党执政后的永恒课题是能否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党执政后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比执政前大大地增加了。苏联共产党没有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最后导致苏共失去执政地位。苏共的变故和教训,给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人提出了执政后如何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永恒课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中遇到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现实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如何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的永恒课题。 第四部分阐述了群众路线教育对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探索。现阶段,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党风建设活动,从反对“三风”到反对“四风”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两大创造,并且形成了贯彻群众路线的“新模式”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制式”。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教育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改革与创新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和群众工作制度。 第五部分阐述了党必须努力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首先要摸清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变化,以新变化为依据努力做好以后各阶段的群众工作。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变化,主要体现为群众工作的历史方位变了,群众工作的对象变了,群众工作的环境变了。其次,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本质。群众工作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群众工作的根本是维护群众权益、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再次,根据我国的客观现实和群众工作本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群众利益、围绕群众权利、围绕社会保障和围绕提高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第六部分阐述了党必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清除掉制约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主客观因素,找到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正确途径,这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主要内容为提高科学判断群众工作形势的能力、提高解决信访问题中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解决群体突发事件中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解决涉法涉诉中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能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发海;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有效途径[J];求实;1994年02期
2 葛本亮;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11期
3 王正强,王新淮;三大优良作风是我党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7期
4 李学举;新时期要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J];中国民政;2002年01期
5 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J];探索与求是;2002年01期
6 佛秀芳;;充分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J];青海学刊;2002年02期
7 潘云洪;;共产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J];阵地与熔炉;2002年02期
8 周春华;王凯;;在求真务实中密切联系群众[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徐彦章;浅议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J];太原科技;2003年05期
10 孙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慕丰韵;;密切联系群众,保持一身正气[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2 马蓥伯;;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3 任肖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永恒的主题[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张忆军;方卿;;上海各级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探索[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任肖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永恒的主题[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郭淑敏;;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池惠中;;密切联系群众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胜利之本[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谢廷有;王开云;;从淮海战役的胜利看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李汉槐;;浅淡继承发扬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和优良作风[A];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与中共永定县委、永定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术讨论会重要讲话与论文选集[C];1993年
10 蔡向阳;;弘扬延安精神 重练联系群众基本功[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生平;密切联系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N];团结报;2008年
2 李绪成 记者 夏洪青;切实转变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N];解放军报;2001年
3 杨玉成;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N];人民武警;2004年
4 郭鹏艳;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N];咸阳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章军;和人民永不分离[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强;密切联系群众一以贯之[N];人民日报;2001年
7 吴穆鹏(作者系中共来宾市兴宾区委书记);做好实实在在的事情[N];广西日报;2006年
8 刘剑波 康金明 丹东市委党校;密切联系群众是立党之本[N];丹东日报;2009年
9 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 沈谦芳;提高密切联系群众本领的着力点[N];上饶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贾生宽;市建委积极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文清;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张治海;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基层政权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杨新红;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薇;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余捧英;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和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汤鹏主;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建设[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4 申小红;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本精神[D];西华大学;2010年
5 刘焕梅;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的哲学阐释[D];延安大学;2009年
6 宋晓波;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牛保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仇官仇富倾向[D];延安大学;2008年
8 刘贵来;新中国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艳慧;邓小平的群众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亚萍;论列宁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29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72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