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弋横暴动的组织网络和革命叙事——兼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8-05-12 05:50

  本文选题:革命根据地 + 方志敏 ; 参考:《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南昌起义后,方志敏、邵式平等"返乡"中共党员,主要透过本地党员的相互串联、过去形成的知识社群网络以及对亲邻关系和某些秘密结社形式的借用与转化,组织起遍布乡村社会的农民革命团,使其成为革命暴动主要力量。作为典型一例,弋横暴动的组织网络就反映出党员个人权威及社会关系在中共革命根据地初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但也正是这些因素,使这些革命暴动的领导者在重新融入中共正式政治体制时,经常面临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质疑。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毛泽东在1930年对"方志敏式"根据地给予积极评价。以后,随着"朱毛式"根据地在中共党内崛起为革命史书写的正统,这块根据地也在赣东北革命史叙事中确立了中心地位。
[Abstract]:After the Nanchang uprising, Fang Zhimin, Shao Shiping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CPC "returned home", mainly through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ocal party members, the network of knowledge communities formed in the past, and the borrow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o-neighbor relations and some forms of secret association. A peasant revolutionary regiment was organized throughout rural society to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revolution and insurrection. As a typical example, the organizational network of Yi-heng riot reflects the special role of party members' personal authority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it is these factors that make the leaders of these revolutionary riots often face criticism or doubt from their superiors when they reintegrate into the formal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unlike others, Mao Zedong gave a positive assessment of the Fangzhimin-style base in 1930. Later, with the rise of the "Zhu Mao style" base area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orthodoxy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writing, this base area also established its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revolution in Northeast Jiangxi.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苏区社会的革命传播和国家形成”(10SH5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守和 ,方孔木;关于党史研究中的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0年02期

2 黎志辉;;苏区革命的传播媒介——中国苏维埃革命的传播史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会清;;革命视野下的色差运用——以土地革命时期为中心[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2 张文标;戴莉萍;;中央苏区群团建设探析[J];党史文苑;2009年12期

3 樊宾;;赣东北苏区的红色贸易和红色商人[J];党史文苑;2009年16期

4 杨会清;苏维埃选举运动的政治功能分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3期

5 胡国胜;;革命与象征:民主革命时期“列宁符号”的建构与传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3期

6 刘义程;;论中共早期工业化实践的特点——以江西苏区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郭建;石国强;孙惠莲;;中国共产党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历史考察[J];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06期

8 刘禄山;梁君思;;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及其道德效应泛论[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杨会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就业保障[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王明前;;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J];观察与思考;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丽;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才友;“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D];复旦大学;2011年

3 周耀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万振凡;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耿显家;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王安春;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志靖;《布尔塞维克》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正良;略论中央苏区时期的粮食工作[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小平;民国时期福建农村合作运动(1935-1949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帅;苏区司法体系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冰丽;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陈洁;苏区小学教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伟;苏维埃政权时期民主主体建设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峰松;中共苏区政权劳动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黄芳萍;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特色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李海波;传统社会结构作用下的苏区革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长福;社区参与视野下的葛源红色旅游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友良;;农村革命展开中的地方领导群体[J];近代史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 ,张金锭;方志敏建军的思想对闽北革命根据地的贡献[J];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04期

2 石尚武 ,柳文荣;云贵高原的第一面红旗——黔东革命根据地[J];当代贵州;2004年21期

3 白雪枫;;论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显著特征[J];党史博采(理论);2007年11期

4 江小华;;东固革命根据地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作用[J];传承;2008年12期

5 江小华;;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8年11期

6 杨浩;;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J];中国老区建设;2008年07期

7 唐莲英;陈胜华;;关于东固革命根据地几个问题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05期

8 叶福林;;东固革命根据地对绿林武装的改造及其历史意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唐莲英;叶福林;;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迟滞的原因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8期

10 祝秦;;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宏运;;关于“二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几个问题[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2 叶心瑜;;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初探[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3 宋荐戈;;试论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许树信;;缅怀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光辉历史[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5 戴启斌;;简述革命根据地货币的特殊职能[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6 马洪武;;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A];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花;王善;;王文明与母瑞山革命根据地[A];旗帜飘扬——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人物研究论文选[C];2010年

8 崔开勇;张少波;李强;;王文明创建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A];旗帜飘扬——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人物研究论文选[C];2010年

9 李勤;;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变迁[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林建顺;;闽南乌山革命根据地流通券的调查报告[A];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莉雅邋实习生 赵欣冉;自谱革命根据地颂歌 平山张红德唱出心声[N];石家庄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陈;红军群雕屹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N];巴中日报;2009年

3 赵陈 付海旭 记者 李传君;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红军群雕落成[N];四川日报;2009年

4 特约通讯员 庞博;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成开馆[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黔东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N];贵州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刘秉政;《陇东革命根据地》出版发行[N];陇东报;2011年

7 巴中日报记者 冯一鸣;红军入川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N];巴中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向未来 赵陈 符道禹;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75周年大会隆重召开[N];巴中日报;2007年

9 记者 韩双;托起心中的“红太阳”[N];抚顺日报;2009年

10 唐琼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师;川陕革命根据地宣传策略浅议[N];广元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福林;东固革命根据地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东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峗;“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赵文博;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建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薛洋;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叶亮;20世纪30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李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鑫;太岳革命根据地土改整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杨俊丽;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与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宁;论党在革命根据地执政的历史经验[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芳萍;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特色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7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877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d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