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演变与内涵分析
本文关键词: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演变与内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演变与内涵分析 投稿:钟撙撚
摘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演变过程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变迁相伴而生,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具有领导体制、权力整合、运行机制、监督制衡和组织保证五大优势,但其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内容有待完善。关键词:高校基层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度优势…
钻石人间几个税吏来找我,我就把他们领到这里,光合材料把大家都扭曲了,谁看得清谁?假设西方人也来到这里,我让他们穿上大白袍,站在巷口,在铁盒子上翻动粘满花椒的羊肉,一个半大的孩子,他忧伤,就允许他鼓起腮帮子,用劲吹燃埋在灰烬里的木炭,夜里,火星像蚊蚋一…
雪后的风景那雪正在淋湿苍老的树皮天气阴暗的时候还会闪烁一种微光街道仿佛正在冷却的烙铁仅靠余温就把雪还原为湿黑的水迹你亲着他的嘴唇亲着未来的灰烬刮雨器竖了起来炫耀防冻的经验看见乌克兰教堂巴士就该拐弯了从医院出来的人要么粗枝大叶要么小心翼翼躲着车轮卷起的…
摘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演变过程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变迁相伴而生,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具有领导体制、权力整合、运行机制、监督制衡和组织保证五大优势,但其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内容有待完善。
关键词:高校基层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64-05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管理重心下移,二级院(系)已成为培养人、教育人,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实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大学内部管理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二级院(系)党委(总支)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凝聚人、团结人、稳定师生队伍的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如何进一步明确院(系)党政之间的定位和关系、明确院(系)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党政之间各自的优势,完善院(系)党政之间的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在推进院(系)科学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演变
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在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特别是关于基层党组织与行政之间的职责定位也相应的进行了若干次调整,其变化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1.雏形探索期(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高校中各院(系)规模小、党员少,没有成型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可以借鉴,院(系)领导体制属于初期探索的阶段。军管会全面接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校,实行的是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及行政事务等直接归校务委员会领导。从1952年起,各高校基本取消旧制大学,建立新制大学,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1961年。国家颁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明确二级院(系)党总支和系主任的作用:“系的党总支委员会保证和监督系务委员会决议的执行和本系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系主任在校长领导下,主持系务委员会和系的经常性工作”。高校领导体制又先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制等制度,并取得一定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校、院(系)领导制度开始建立,是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的初步形态。
2.混乱停滞期(1966-1976年)
十年“文革”期间,高校无法正常教学,党对高校的领导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高校各级组织行政机构陷于瘫痪状态。1971年,国家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党委一元化领导。革命委员会成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更多的政治运动扰乱了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层党组织无法发挥作用,行政工作无法进行,高校内部管理无秩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停滞不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陷于混乱状态。
3.徘徊调整期(1976-1989年)
从1976年至1978年,高校领导体制依然实行“革命委员会”制。从1978年开始,高校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并规定“系一级实行系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系总支委员会领导全系工作”,明确了党组织在校、院(系)的领导地位,此条例执行四年,系主任分工负责制的工作体制在当时对于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克服高校的混乱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83年和1985年国家相继颁布《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先后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系一级实行系主任负责制,”院(系)党总支进行监督。这一领导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但客观上淡化了高校党的领导作用,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当时高校里一度盛行,最终以1989年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宣告这一阶段实行的校长负责制、系主任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的结束。
4.完善定型期(1989年至今)
1989年的北京“政治风波”给我们党敲响了警钟,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发挥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作用的重要性,1989年6月,中央及时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0年,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确定了高校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层党委(总支)是二级院(系)的政治核心。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法律地位。中共中央还分别在1996年、2007年先后下发规定,反复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级院(系)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2010年,《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次写进《条例》,作为二级院(系)领导班子的工作机制和决策方式。2012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等教育30条),其中第二十一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明确提出“坚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二、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指高校院(系)级党政班子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的制度。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制度,但实质上它与高校基层内部领导体制的变迁过程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内涵十分丰富。
1.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特色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领导地位丝毫不动摇,才能真正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建国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多次调整、变化,历经60多年的时间,大致四个发展阶段,中央出台若干规定,终于在2010年修订了更加完善的《条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条例》第三章第十一条中被明确提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基础上,保证高校院(系)党组织对高等教育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这种工作机制和决策方式既加强了基层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又保证了行政院长带领师生员工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行政工作。”这是院(系)领导体制演变过程中与时俱进的结果。 2.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实质是加强党的领导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为目的,以院(系)级党政领导共同讨论和决定学院重大事项为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政治学、领导学和管理学为支撑,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这一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另一方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贯彻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载体,创新了高校基层管理的制度价值、制度设计和制度操作。
三、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
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最大限度发挥了党政各自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领导体制优势
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党政分工、共同负责的科学领导体制。建国后,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对党委在高校的领导权问题和院(系)领导体制问题几经变化和调整,交替强化党政职权,最终以2010年下发的《条例》中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高校院(系)领导体制改革的一种最佳的议事方式和决策方式。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了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班子及负责人之间可以正常开展各自工作、发挥各自作用,这项制度已成为高校基层领导体制改革中最佳的民主管理模式。
2.权力整合优势
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整合党务工作权力和行政工作权力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议事程序等。在议事范围上,规定院(系)重大事项必须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和院长分别是二级院(系)的党政一把手,要相互支持、理解、尊重和配合,特别是行政院长要主动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党政联席会议决议、决定的事项,要做到公平、公正,民主、科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确立从权力整合的角度对院(系)做了进一步的规范,纠正了过去过于突出党或政的高校二级院(系)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工负责、集体领导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也为民主集中制在院(系)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组织保证。
3.运行机制优势
2010年中央下发的《条例》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高校二级院(系)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并同时列举了院(系)级党组织六个方面的主要职责。扩充了基层党组织的职责范围,这就使得院(系)党委(总支)发挥作用和履行职责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如果党的工作长期游离于院(系)教学、科研中心工作之外或行政班子在研究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经费等重要问题时有意无意地把基层党委(总支)排除在外,势必产生党政工作不通气、党政“两张皮”现象,造成基层党委(总支)作用的削弱和行政班子工作无组织、无监督状态。因此。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保障二级院(系)党委(总支)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4.监督制衡优势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时方休止”。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党和政各自作用并使各自权力相互得到监督和制约。行政院长带领行政班子在其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做好行政工作,但同时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就学院重要事项与党组织负责人事先沟通,,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决定;党组织负责人也要支持行政班子独立开展工作,做好教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发挥院(系)各党支部、职代会的作用,成为院(系)坚强的政治核心。好的党政领导班子能够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监督制衡的优势,使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推动院(系)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组织保证优势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落实院(系)党政分工负责、集体领导的主要载体,也是院(系)师生员工、各级各类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平台。党政班子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组织为院(系)献计献言。这是夯实院(系)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正确决策的基础。高校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校师生头脑的重要阵地。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基层党委(总支)理直气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高校师生头脑的制度保证,也是加强对“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组织保证。
二级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可以通过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参与、讨论、决定院(系)的重要事项,切实发挥二级院(系)党委(总支)的作用。
四、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举措
1.当前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条例》中明确规定高校二级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但是,《条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制度设计的缺陷。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仍有一些内容有待完善和补充,具体表现在:首先,少数高校对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模糊,认识不到位。对二级院(系)领导体制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支持、不重视、不落实,没有清楚地认识基层党组织在二级院(系)事业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科研、管理及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式上传达、贯彻《条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院长同为院(系)党政一把手、级别相同,但实质在具体操作中却是实行院长负责制、行政专权,基层党组织“靠边站”,基层党委(总支)工作缩小到党只管党、局限在思想政治工作范围上,很难真正与行政班子一起讨论、决定学院重要事项。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发挥十分有限;其次,一些高校党委对院(系)党委(总支)书记与行政负责人的配备不合理,一些行政院长因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书记无与之匹配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资历客观上造成“大院长、小书记”的党政不平衡格局。基层党组织和行政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不清晰,议事范围、议事程序不规范、不标准、随意性大,党政一把手关系不融洽、不和谐;再次,高校院(系)党委(总支)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开展党建工作无特色、无载体、无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党支部和广大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够真正深入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了解师生所想、所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不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而是习惯于千篇一律的空洞说教和满足于上传下达,院(系)党委(总支)与行政之间不配合、不支持、不理解、不包容、工作敷衍、被动,使得一些基层党委(总支)在师生员工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不强,行政班子对基层党委(总支)工作不认同、不支持。主客观诸多因素造成了目前一些高校二级院(系)行政强势、基层党委(总支)弱势的状态。 2.完善当前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举措
鉴于此,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层面人手,对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下院(系)实行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有具体实施与运行方案的具体谋划,同时对高校党委贯彻、落实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情况加大检查力度,增强高校校、院领导班子成员对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中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自觉性;第二,高校党委同步配备院(系)党政班子。在新设院(系)和调整院(系)时,要重视二级院(系)班子成员的配备,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同步调整和配备,尽可能实现交叉任职、定期轮换岗位。在配备党政主要领导时要考虑各自专业、资历、年龄、性别等,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院(系)党委(总支)书记与行政院长搭班子,使院(系)党委(总支)书记能够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业务上成为专家学者,有为、有位、有威信,这样在党政联席会议上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党政可以坦诚对话、平等交流、形成合力。第三,党政之间同步开展院(系)工作,目标一致。紧紧围绕学校、院(系)中心工作,党政共同规划院(系)发展愿景、制定工作目标,共同与学校签订目标任务书,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分工协作,党政齐心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共同点,求同存异,共谋院(系)事业发展,不断增强院(系)党组织和行政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第四,高校党委、行政每年对二级院(系)党委(总支)和行政班子同步考核。高校党委、行政对院(系)党政班子的考核既注重硬性指标的考核,如学科建设、特色专业、示范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就业率、科研指标、教改项目等等,也要注重弹性指标的考核,如院(系)师生的精神风貌、稳定团结、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党员发展、支部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同时考核院(系)党委(总支)是否全力支持行政班子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否坚持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党建工作内容和党建工作形式,能否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评价标准是高校党委对党政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整体评价和综合评价,而不是以行政指标的完成与否作为唯一的对院(系)考核标准和奖惩依据,其目的是促进院(系)稳定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证党政班子团结和谐,带领院(系)师生员工共同完成院(系)中心工作。
结束语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一次重申了坚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表明了教育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明确态度。下一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二级院(系)的执行和推广需要各高校党委进一步的重视、检查、督促和落实。我们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分析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对它的优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梳理和分析。只要高校党委坚持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方式不动摇,就一定会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多种优势,使之走向更加科学、规范、制度化的轨道。
(责任编辑 石连海)
摘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演变过程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变迁相伴而生,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具有领导体制、权力整合、运行机制、监督制衡和组织保证五大优势,但其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内容有待完善。关键词:高校基层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度优势…
摘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演变过程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变迁相伴而生,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具有领导体制、权力整合、运行机制、监督制衡和组织保证五大优势,但其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内容有待完善。关键词:高校基层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度优势…
摘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演变过程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变迁相伴而生,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具有领导体制、权力整合、运行机制、监督制衡和组织保证五大优势,但其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内容有待完善。关键词:高校基层组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度优势…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演变与内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8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