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人性假设的制度变迁与思想渊源

发布时间:2018-05-30 00:42

  本文选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人性假设 ; 参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经了66年的政府管理体制锤炼、转型与升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简单的分级分部管理体制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战略,展示了干部人事制度中标准人性假设与特定时代背景下干部实际人性特征从适应、冲突到不适应的发展脉络,推动着干部人事管理的改革,反映了从非人格化的理性管理提升到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制度转型。未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公平公正、灵活有弹性、人性化为价值体系的现代型干部人事制度,它将会使公务员职业化规范越来越严格、人才激励制度越来越灵活,并成为人性自利性和公共精神的制度博弈与平衡的过程。
[Abstract]:The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undergone 66 year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refin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ublimation, from the simple hierarchical and divi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The strategy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reform of the cadre personnel system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ndard human nature assumption in the cadre personnel system and the actual human n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dres in the specific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from adaptation, conflict to unfitness. It promotes the reform of cadre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reflect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depersonalized rational management to humanized management mode. In the future, the reform of cadre and personnel system in our country will be devoted to establishing a modern cadre personnel system with fair and just, flexible and flexible, humanized value system, which will mak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ivil servants more and more strict. Talent incentive system is more and more flexible, and becomes the process of system game and balance of human nature self-interest and public spiri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政干部分类管理制度研究”(10BZZ018) 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地方政府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创新机制研究”(14ZZB002)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项目
【分类号】:D2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武建奇;;论马克思关于人性假设的三个维度[J];经济学家;2008年03期

2 范炜烽;;制度变迁理论中的人性假设分析[J];求索;2006年03期

3 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J];人民论坛;2006年05期

4 王彩云;;政治学视域中价值理性的回归[J];政治学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刘怀光;李琳;;流行文化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道德后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强昌文;;权利:社会公平的“阿基米德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张万军;赵友新;;儒家伦理量刑观与当代伦理量刑要素法定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薛婷婷;;和谐城市规划的主体[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杨建;;建筑企业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10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7 杜渐;谭曦;吴朝阳;张杰;张靖;孔军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8 于凤花;李明;;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9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4 吕海霞;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09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琴;基于消费心理诉求的品牌服装“女性化”倾向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文斌;体验性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嘉杰;商业贿赂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与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程恩富,张建伟;西方产权理论的哲学审视[J];经济经纬;1999年02期

2 何颖;;论政治理性的特征及其功能[J];政治学研究;2006年04期

3 杨天宇;评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J];探索;1999年02期

4 蔡翔,陶学禹;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王彩云;;技术理性的政治考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高清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反思理性——理性“天然合法性”的根据何在[J];学海;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进宏;;腐败治理:人性假设、基本模式与路径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秦红;;从人性假设谈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和对策[J];中国职工教育;2013年24期

3 ;[J];;年期



本文编号:1953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953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9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