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舶来品”到“中国化”——《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选题:《新青年》 + 民主观念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民主"之于《新青年》,无疑是舶来品。《新青年》早期心仪的"民主",带有浓厚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潮印记。直到第4卷第1号之后的同仁杂志时期,《新青年》所追求的"民主"悄然转变为自由主义式的民主理念。自7卷5号之后,《新青年》的"民主"观念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尝试着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观念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化之旅。
[Abstract]:"Democracy"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 to "New Youth". "Democracy"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Youth" has a strong European Renaissance trend of thought mark. Until the colleague magazine period after Volume 4 No. 1, the "democracy" pursued by the New Youth was quietly transformed into a liberal democratic concept. Since the 5th of Volume 7,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in "New Youth"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Marxist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has tried to combine Marxism-Leninist democratic concept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pened the Marxism democratic view of China's journey.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K5013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天瑜;《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3 黄莺;王中伟;;《新青年》之民主观流变史解读[J];新闻世界;2009年02期
4 房宁;;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家刚;九十年代后期陈独秀研究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董德福,史云波;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3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5 张少鹏;;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6 石钟扬;;《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沈寂;;五四运动前皖人与北京大学——兼论陈独秀的革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苏培成;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语文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任羽中;;重读《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朱法娟;;一二·九运动中师生关系的演变[J];北京党史;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明;;“客邮”、“客卿”与邮权——兼论中国近代政治的历史境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谢长法;;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张超;刘玉生;;培育大学精神 建设和谐校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8年
4 刘齐文;;话语语言学视角的中日同形词置换策略——以井波律子《三国演义》日译本为文本[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占营;吴诚毅;;党的领导合法性的历史考察及展望[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C];2001年
6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7 刘济生;;“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倒秦家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重新解读[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思和;;徐树铮与新文化运动——读书札记二则(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10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5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9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都旗;太监、妃子与贼寇[D];西北大学;2011年
3 孙亮;吴佩孚与苏联(1925-1927)[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江程林;章士钊救国思想研究(1902-1927)[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宁;民国时期的专家参政[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金平;罗隆基的政治诉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杜竞芳;学潮与文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9 展宁;“胡适派学人群”在人权运动时期的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任建树;;科学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新青年》的历史地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董秋英,郭汉民;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4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5 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J];廊坊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6 方旭;;也谈新文化运动——读王奇生《革命和反革命·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09期
7 庄森;;一份特别的履历书——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的前前后后[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8 张耀杰;;《新青年》同人的经济账[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2035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03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