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李大钊人民群众观述论

发布时间:2018-08-25 07:44
【摘要】: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Abstract]: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is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a series of important problems, such as who the masses are, how to treat the masse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masses. Li Dazhao, based on his firm stand of the people and sincer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took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cognitive tool, took China's re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took the equality, freedom and prosperity of people as the ultimate value goals. Taking "populism" as the core category, 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belonging to the Marxist pedigree is constructed. Li Dazhao chose populism among the many Chinese translation words of Democracy. In Li Dazhao's context, "common people" refers to the people in the collective sense,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or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who are equal and free. The polysemy of Li Dazhao's category of "civilian" determines the multi-dimensional meaning of his "populism". Li Dazhao's idea of the masses, which regards "populism" as the core category, mainly includes: loving the people and worrying abou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history, the people are the real heroes, and the people are in urgent need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Without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there would be no liberation of mankind. Li Dazhao is the pioneer of the new concept of the masses and the founder of the people's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KS037)
【分类号】:D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建晨;共产党员要坚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J];探索与争鸣;2000年12期

2 郭金莉,郭今萃;党的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浅谈共产党员要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5期

3 李建国;试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论述[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如何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7期

5 陈祖辉;;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J];人民政坛;2001年08期

6 李川;;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J];人民政坛;2001年09期

7 邓一鸣;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期望浅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李长存;坚持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才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J];理论学习;2001年08期

9 周治滨;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永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指哪些利益?[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会霖;;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若干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叙芳;;反腐败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抒望;;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体会[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贵田;;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温刘少奇民众理论的核心内容[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姚兰英;向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几点思考[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6 沈谦芳;;怎样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7 杨方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8 周荧;;代表人民 依靠人民 服务人民——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群众的学说[A];铁流19(上)——庆七一“学习先辈革命精神,传承党的光荣传统”[C];2012年

9 黄晓波;;牢记“两个务必”,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10 路爱梅;;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再思考[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莺;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N];广西日报;2005年

2 谭跃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N];青岛日报;2005年

3 王海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N];学习时报;2002年

4 中共湖北恩施市委书记 曾祥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5 王克群 (作者为济南市委党校教授);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让百姓不断得到实惠[N];中国人事报;2007年

6 记者 陈耀;推行“三公开” 维护群众根本利益[N];大理日报(汉);2007年

7 张启富;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N];广安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切实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问题[N];贵州日报;2007年

9 徐代元 (作者为岚皋县政协主席);“好事办好”是政协履行职能的落脚点[N];各界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杨谷 李韵 罗旭 王斯敏;让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华;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张荣臣;论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张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陈澎;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D];湘潭大学;2012年

8 伍鸿亮;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戴立兴;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殷书良;论执政为民[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花永昌;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段颖娟;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叶文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杰;论社会发展的群众动力基础[D];山西大学;2012年

5 祁晓纳;我国人民群众利益诉求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6 方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需求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邓乔月;论民主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D];湘潭大学;2013年

8 张辉;胡锦涛人民群众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胡倩燕;建国初期党巩固执政基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娜;公民意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02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202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b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