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现象的生成逻辑及治理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17:49
“为官不为”是指政府官员或领导干部,在负有法定义务的职责范围内,不能及时、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的不作为行为,简称“不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反腐肃贪的高压态势及反“四风”的持续深入下,“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新的形势下,又以“权力闲置”、“公共服务职能缺失”、“政商背对背”等形态出现,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本文以政府官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为官不为”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路径。具体而言,首先,本文对“为官不为”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界定,并指出“为官不为”在我国现阶段的普遍性、消极影响及治理的紧迫性。其次,以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五要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囊括“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从个体动因、环境压力诱因、制度成因三个方面分析“为官不为”的生成逻辑。其中,个体动因包括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在薪酬福利待遇上的心理落差、理性经济人身份衍生的个人利益至上观,环境压力诱因包括反腐高压政治生态环境、新闻媒体的消极刻画与社会舆论的过于苛责、“乱为”空间的压缩,制度成因则包括权责边界不清与不对等、系统化追责制度体系缺失、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形成有效约束、职务晋升存在不公平等。再次,针对我国在个体层面、环境压力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有典型治理行动——东北革新官本位思想行动、武汉电视问政行动、广东重拳问责行动及贵州黔西干部召回行动,阐述了各典型行动的具体做法并分析其局限性。最后,提出内塑动力以多角度多渠道挖掘激励资源、外施压力以建立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及创新现有治理方式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当前治理“为官不为”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建议。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26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为官不为
2.1.2 治理
2.2 我国“为官不为”现象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形式
2.2.1 我国“为官不为”现象的普遍性
2.2.2 “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
2.3 “为官不为”的消极影响及治理的紧迫性
2.3.1 “为官不为”的消极影响
2.3.2 “为官不为”治理的紧迫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计划行为理论
2.4.2 公共治理理论
2.4.3 新制度主义理论
第3章 “为官不为”现象的生成逻辑分析
3.1 个体动因之“为官不为”态度
3.1.1 官员“官本位”思想导致其唯权至上且唯上是从
3.1.2 个体在薪酬及福利待遇上存在心理落差
3.1.3 官员理性经济人身份衍生个人利益至上观念
3.2 环境压力诱因之“为官不为”主观规范
3.2.1 反腐高压政治生态环境促使官员做出为官不为的策略性选择
3.2.2 新闻媒体对官员的消极刻画与社会舆论的过于苛责
3.2.3 “乱为”空间的压缩使官员无法再“为所欲为”
3.3 制度成因之“为官不为”知觉行为控制
3.3.1 官员权责边界界定不清且权责不对等
3.3.2 系统化和立体化的追责制度缺失
3.3.3 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形成正面激励和有效约束
3.3.4 官员职务晋升存在不公平之处
第4章 我国现有典型“为官不为”治理行动与局限
4.1 个体动因层面的治理行动及其局限
4.1.1 东北革新“官本位”思想行动具体做法
4.1.2 东北“革新”行动的局限性
4.2 环境压力诱因层面的治理行动及其局限
4.2.1 武汉市舆论环境下的“电视问政”行动
4.2.2 “电视问政”行动的局限
4.3 制度成因层面的治理行动及其局限
4.3.1 广东省重拳问责制度下的严打行动
4.3.2 “重拳问责”行动的局限
4.3.3 贵州省黔西南州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行动
4.3.4 “干部召回”行动的局限
第5章 “为官不为”的治理路径建议
5.1 内塑动力以多角度多渠道挖掘激励资源
5.1.1 完善薪酬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物质激励
5.1.2 限制裸官提拔以提供公平晋升机会
5.1.3 加强金字塔之外的激励即荣誉激励
5.2 外施压力以建立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
5.2.1 深化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制度改革
5.2.2 追责与监督考核功能的整合
5.2.3 实行分类绩效考核
5.3 创新治理方式以弥补现有治理行动的局限
5.3.1 大力发展经济以从根源上破除“官本位”思想
5.3.2 规避电视问政弊端来提高群众监督实效
5.3.3 建立涵盖“免责领域”的容错机制
5.3.4 优化具有负面激励效应的干部召回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5751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26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为官不为
2.1.2 治理
2.2 我国“为官不为”现象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形式
2.2.1 我国“为官不为”现象的普遍性
2.2.2 “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
2.3 “为官不为”的消极影响及治理的紧迫性
2.3.1 “为官不为”的消极影响
2.3.2 “为官不为”治理的紧迫性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计划行为理论
2.4.2 公共治理理论
2.4.3 新制度主义理论
第3章 “为官不为”现象的生成逻辑分析
3.1 个体动因之“为官不为”态度
3.1.1 官员“官本位”思想导致其唯权至上且唯上是从
3.1.2 个体在薪酬及福利待遇上存在心理落差
3.1.3 官员理性经济人身份衍生个人利益至上观念
3.2 环境压力诱因之“为官不为”主观规范
3.2.1 反腐高压政治生态环境促使官员做出为官不为的策略性选择
3.2.2 新闻媒体对官员的消极刻画与社会舆论的过于苛责
3.2.3 “乱为”空间的压缩使官员无法再“为所欲为”
3.3 制度成因之“为官不为”知觉行为控制
3.3.1 官员权责边界界定不清且权责不对等
3.3.2 系统化和立体化的追责制度缺失
3.3.3 考核评价机制无法形成正面激励和有效约束
3.3.4 官员职务晋升存在不公平之处
第4章 我国现有典型“为官不为”治理行动与局限
4.1 个体动因层面的治理行动及其局限
4.1.1 东北革新“官本位”思想行动具体做法
4.1.2 东北“革新”行动的局限性
4.2 环境压力诱因层面的治理行动及其局限
4.2.1 武汉市舆论环境下的“电视问政”行动
4.2.2 “电视问政”行动的局限
4.3 制度成因层面的治理行动及其局限
4.3.1 广东省重拳问责制度下的严打行动
4.3.2 “重拳问责”行动的局限
4.3.3 贵州省黔西南州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行动
4.3.4 “干部召回”行动的局限
第5章 “为官不为”的治理路径建议
5.1 内塑动力以多角度多渠道挖掘激励资源
5.1.1 完善薪酬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物质激励
5.1.2 限制裸官提拔以提供公平晋升机会
5.1.3 加强金字塔之外的激励即荣誉激励
5.2 外施压力以建立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
5.2.1 深化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制度改革
5.2.2 追责与监督考核功能的整合
5.2.3 实行分类绩效考核
5.3 创新治理方式以弥补现有治理行动的局限
5.3.1 大力发展经济以从根源上破除“官本位”思想
5.3.2 规避电视问政弊端来提高群众监督实效
5.3.3 建立涵盖“免责领域”的容错机制
5.3.4 优化具有负面激励效应的干部召回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敬平;;基于成就激励理论视角下的“为官不为”现象治理探究[J];法制与经济;2015年19期
2 吴晓林;李昊徐;冯钰婕;;干部“召回”的黔西南样本[J];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19期
3 任中平;郜清攀;;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J];求实;2015年07期
4 边宇海;;“为官不为”现象思想根源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04期
5 李劲峰;陈尚营;;责任清单:“为官不为”的对症药[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5年04期
6 石学峰;;从严治党实践中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及其规制[J];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7 郝春禄;;关于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研报告[J];理论界;2015年01期
8 杜治洲;任建明;;“金字塔”之外的新激励[J];人民论坛;2009年23期
9 丰俊功;;基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J];行政论坛;2009年01期
10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洪玲;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薪酬公平导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帅;中国公务员薪酬激励机制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2 王垠;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的武汉电视问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5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85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