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16:41
《新中华报》是由创刊于瑞金的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发展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前期发动群众的主要武器,是党的重要“喉舌”。《新中华报》是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旨在宣传抗日,鼓励全民族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了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和要求,在学界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狭义上讲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为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气派,广义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自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红军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准备阶段。尤其是《新中华报》发行期间,即1937年1月29日至1941年5月15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确定了...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1.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 进一步推动《新中华报》以及当今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研究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新中华报》的研究现状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3. 辩证分析法
4. 归纳总结法
5.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 创新点和不足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五)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从《红色中华》到《新中华报》的历史沿革
(一) 《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
1. 《红色中华》的创办条件
2. 《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
(二) 《新中华报》继承《红色中华》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
1. 新报旧版
2. 新报新版
第二章 《新中华报》的报道内容解析
(一) 国际新闻
1.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和日本国民反战行动
2. 世界各国的援华反日行动
3.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二) 国内战况
1. 敌后抗日战场的战况
2. 正面战场的战况
(三) 边区根据地建设
1. 边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2. 边区民主政治建设
(四) 创办不同类型的特刊
1. “教育”特刊——动员全党全区加强“学习”运动
2. “青年呼声”特刊——鼓舞青年加入抗日,创立抗战团体
3. “运动大会”特刊——传递体育精神,增强武装力量
第三章 《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研究
(一) 《新中华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1. 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新民主主义理论大众化
3. 批驳错误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中华报》的题中应有之义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中华报》创刊的重要使命
第四章 《新中华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特点
(一) 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报思想
2. 践行毛泽东的办报理念
(二) 内容上深入浅出,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价值观
2. 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活相结合
(三) 形式上喜闻乐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 叙述通俗化、口语化
2. 版块多种多样
(四) 变迁中发展,“鼓动”与“宣传”相结合
1. 《新中华报》创刊之初以“鼓动”为主
2. 《新中华报》在发展中以“宣传”为主
第五章 《新中华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评析
(一) 《新中华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贡献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的探索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的探析
(二) 《新中华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局限性
1. 《新中华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理论准备不足
2. 《新中华报》在某些文学大众化方面脱离群众
(三) 《新中华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 利用现代新媒介,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2. 将严谨科学性与通俗活泼性相结合
3. 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紧贴群众,特别注意青年群众
4.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统一起来
5. 积极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优化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央苏区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启示——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J]. 梁小军. 求实. 2014(05)
[2]《新中华报》浓郁的人情味[J]. 徐菁.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3]论面向群众——基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J]. 魏继昆.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04)
[4]《少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 崔春雪. 中共党史研究. 2013(05)
[5]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J]. 赵付科,季正聚. 社会主义研究. 2013(02)
[6]《斗争》(苏区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郭丽萍.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1)
[7]版面安排及调整:从《红色中华》到延安《解放日报》[J]. 熊国荣. 国际新闻界. 2012(01)
[8]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 李世辉,李虹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9]《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王连花.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10)
[10]改革开放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J]. 常宝红. 前沿. 2011(10)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姜洁晶.中共中央党校 2010
硕士论文
[1]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 张静.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 赖燕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09024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1.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 进一步推动《新中华报》以及当今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研究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新中华报》的研究现状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3. 辩证分析法
4. 归纳总结法
5.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 创新点和不足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五)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从《红色中华》到《新中华报》的历史沿革
(一) 《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
1. 《红色中华》的创办条件
2. 《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
(二) 《新中华报》继承《红色中华》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
1. 新报旧版
2. 新报新版
第二章 《新中华报》的报道内容解析
(一) 国际新闻
1.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和日本国民反战行动
2. 世界各国的援华反日行动
3.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二) 国内战况
1. 敌后抗日战场的战况
2. 正面战场的战况
(三) 边区根据地建设
1. 边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2. 边区民主政治建设
(四) 创办不同类型的特刊
1. “教育”特刊——动员全党全区加强“学习”运动
2. “青年呼声”特刊——鼓舞青年加入抗日,创立抗战团体
3. “运动大会”特刊——传递体育精神,增强武装力量
第三章 《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研究
(一) 《新中华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1. 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新民主主义理论大众化
3. 批驳错误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中华报》的题中应有之义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中华报》创刊的重要使命
第四章 《新中华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特点
(一) 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报思想
2. 践行毛泽东的办报理念
(二) 内容上深入浅出,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价值观
2. 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活相结合
(三) 形式上喜闻乐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1. 叙述通俗化、口语化
2. 版块多种多样
(四) 变迁中发展,“鼓动”与“宣传”相结合
1. 《新中华报》创刊之初以“鼓动”为主
2. 《新中华报》在发展中以“宣传”为主
第五章 《新中华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评析
(一) 《新中华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贡献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的探索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的探析
(二) 《新中华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局限性
1. 《新中华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理论准备不足
2. 《新中华报》在某些文学大众化方面脱离群众
(三) 《新中华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 利用现代新媒介,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2. 将严谨科学性与通俗活泼性相结合
3. 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紧贴群众,特别注意青年群众
4.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统一起来
5. 积极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优化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央苏区时期群众工作的经验及启示——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视角[J]. 梁小军. 求实. 2014(05)
[2]《新中华报》浓郁的人情味[J]. 徐菁.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3]论面向群众——基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J]. 魏继昆.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04)
[4]《少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 崔春雪. 中共党史研究. 2013(05)
[5]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J]. 赵付科,季正聚. 社会主义研究. 2013(02)
[6]《斗争》(苏区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郭丽萍.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1)
[7]版面安排及调整:从《红色中华》到延安《解放日报》[J]. 熊国荣. 国际新闻界. 2012(01)
[8]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 李世辉,李虹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9]《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王连花.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10)
[10]改革开放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J]. 常宝红. 前沿. 2011(10)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姜洁晶.中共中央党校 2010
硕士论文
[1]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 张静.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传播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 赖燕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09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90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