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我国国家监察委员会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04:59
  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中,贪污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权力滥用情况屡见不鲜。为了在法治轨道上治理腐败、规范权力,推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国家进行监察体制改革,这是我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塑国家监察制度,持续高压反腐的一项重大创举。国家监察委员会(1)作为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下新成立的一个国家机关,是国家最高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以前,我国具有监督职能的机关不在少数,如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出现,整合了反腐监督力量,实质形成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监察中心,这是对既有政治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也是对既有权力模式的重构。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一府一委两院”新模式的权力机关,其目的是在法治轨道上治理贪污腐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保障人民权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因此,笔者以国家监察委员会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定位、属性、运行原则、运行机制以及对其本身的监督制约进行探讨,从而对国家监察委员会进行深入的研究。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强调在全国推开监察体制改革,直至2018年2月25日,全国各省、市、县各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完成(2)。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个新设机关...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历史分析法
        1.4.4 社会学分析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我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
    2.1 我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
        2.1.1 封建时期监察机关的历史演变
        2.1.2 民国时期监察机关的实践革新
        2.1.3 建国初期监察机关的探索发展
        2.1.4 改革开放后监察机关相对稳定的发展
    2.2 我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现实需要
        2.2.1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紧迫性
        2.2.2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重要意义
3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定位、属性和运行原则
    3.1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定位
        3.1.1 学界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定位的争论
        3.1.2 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宪法定位的解读
    3.2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属性
        3.2.1 国家监察委员会具有政治性
        3.2.2 国家监察委员会具有人民性
        3.2.3 国家监察委员会具有复合性
        3.2.4 国家监察委员会具有监督性
        3.2.5 国家监察委员会具有准司法性
    3.3 国家监察委员会运行的原则
        3.3.1 独立监察原则
        3.3.2 全面监察原则
        3.3.3 实事求是原则
        3.3.4 从严监督原则
        3.3.5 教育和惩处相结合原则
        3.3.6 机关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原则
4 国家监察委员会有效运行的程序机制
    4.1 国家监察委员会有效运行的内部机制
        4.1.1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宪法地位
        4.1.2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内设机构
        4.1.3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运作程序
        4.1.4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监察内容
    4.2 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
    4.3 加强各监督主体间的协调配合
5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权力制约
    5.1 监督国家监察委员会的必要性
    5.2 探索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内外监督机制
        5.2.1 探索完善国家监察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
        5.2.2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委员会外部监督机制
    5.3 将国家监察委员会纳入国家赔偿义务机关
        5.3.1 探索建立国家监察赔偿制度
        5.3.2 明确规定国家监察赔偿范围
        5.3.3 科学设计国家监察赔偿程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917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917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