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构想——基于国家纪念话语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3-24 02:2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利用国家纪念日开展政治活动,其重要内容之一即阐释"新中国"构想。在纪念话语中,中共通过挖掘自身的政治资源,注重对国家纪念日中蕴含的革命文化加以吸收与继承,较为充分地将"新中国"的内涵演变以及实现路径铺陈开来,试图在更大程度上将自身的思想文化与政治主张纳入主流话语,实现中共在主流话语体系中的自我融入、自我表达和自我提升。"新中国"构想的彰显有助于实现坚定国人抗战信念、调整国共两党关系以及广泛动员民众的目的。事实上,该构想为中共争取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成为推动革命事业进程的重要文化支撑,也成为1949年后建政的重要参照。
【文章来源】:理论学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新中国”构想的提出背景
二、“新中国”构想的历史演变
(一)接续现实:抗战初期的“中华民主共和国”构想
(二)“政体再造”:抗战中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
(三)楔入现实:“新中国”构想的具体实践
三、“新中国”构想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二)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三)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观念史范式下“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J]. 谌颖. 社科纵横. 2019(08)
[2]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演进[J]. 张旭东. 人民论坛. 2019(15)
[3]抗战时期中共的权力下探与社会形塑[J]. 黄道炫. 抗日战争研究. 2018(04)
[4]“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互动研究——以20世纪20—40年代为考察范围[J]. 王朝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5]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J]. 黄道炫. 史学月刊. 2018(05)
[6]从守成到能动:中国共产党与民本主义的转向[J]. 闾小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1)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J]. 陈金龙. 红广角. 2017(Z1)
[8]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J]. 胡国胜. 党的文献. 2017(01)
[9]“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J]. 周良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10]“新中国”: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诉求表达和传播——以其在中共建党纪念文本中的表现为主要考察对象[J]. 梁化奎. 安徽史学. 2012(05)
本文编号:3096883
【文章来源】:理论学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新中国”构想的提出背景
二、“新中国”构想的历史演变
(一)接续现实:抗战初期的“中华民主共和国”构想
(二)“政体再造”:抗战中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
(三)楔入现实:“新中国”构想的具体实践
三、“新中国”构想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二)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三)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观念史范式下“新中国”的诞生——抗美援朝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J]. 谌颖. 社科纵横. 2019(08)
[2]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演进[J]. 张旭东. 人民论坛. 2019(15)
[3]抗战时期中共的权力下探与社会形塑[J]. 黄道炫. 抗日战争研究. 2018(04)
[4]“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互动研究——以20世纪20—40年代为考察范围[J]. 王朝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5]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J]. 黄道炫. 史学月刊. 2018(05)
[6]从守成到能动:中国共产党与民本主义的转向[J]. 闾小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1)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演进[J]. 陈金龙. 红广角. 2017(Z1)
[8]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J]. 胡国胜. 党的文献. 2017(01)
[9]“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J]. 周良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10]“新中国”: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诉求表达和传播——以其在中共建党纪念文本中的表现为主要考察对象[J]. 梁化奎. 安徽史学. 2012(05)
本文编号:3096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09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