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反特权的经验教训研究
本文关键词:苏共反特权的经验教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94个年头,而苏联共产党从执政到灭亡却只经过74年的时间。同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与结局,这跟两党不同风格的执政模式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跟两党对待特权的不同的态度密切相关。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苏共亟需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在此背景下,苏共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力求以最快速度恢复国内经济,这直接导致执政党手中权力的高度集中。虽然列宁、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等苏共不同时期领导人都认识到特权的危害,也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遏制特权的措施,然而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人对特权现象却表现出视而不见甚至支持巩固的态度。因此在“反对——支持——再反对——再支持”的波折过程中,逐渐在党内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官僚特权阶层,不断腐蚀政党的灵魂,最终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群众的支持。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实对中国共产党在反特权、反腐败工作上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都表现出对特权、腐败现象的高度重视。从毛泽东提出防范“贵族阶层”到邓小平提出“制度治权”,从江泽民警示“既得利益集团”到胡锦涛要求“领导干部无特权”,我党对腐败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特权产生的机理日益明确,已逐渐探索出由思想教育、制度保障、各方监督等手段构成的科学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两国共产党反特权的历程,既能客观把握两党执政模式的精华与糟粕,也能在新时期、新阶段为我国第五代领导人治党治国所进行的反特权、反腐败工作带来新的启示。认真研究总结苏共反特权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将我国反腐败特权工作推向新的高度,确保共产党执政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反特权 官僚主义 苏联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反腐败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751.2;D262.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10
- 第一章 苏共领导下的特权问题10-23
- 1.1 苏共的特权现象10-12
- 1.1.1 特权滋生的原因10-11
- 1.1.2 特权阶层的特征11-12
- 1.2 历届苏共领导人对特权的态度12-21
- 1.2.1 列宁的反特权实践12-15
- 1.2.2 斯大林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15-17
- 1.2.3 赫鲁晓夫尝试反特权17-18
- 1.2.4 勃列日涅夫固化特权阶层18-19
- 1.2.5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三板斧”19-20
- 1.2.6 契尔年科反特权的矛盾20
- 1.2.7 戈尔巴乔夫最后的挣扎20-21
- 1.3 叶利钦呼吁反特权21-23
- 第二章 苏共反特权的经验与教训23-28
- 2.1 苏共反特权的经验23-24
- 2.1.1 承认、警惕特权现象23
- 2.1.2 重视党员干部思想建设23-24
- 2.1.3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24
- 2.1.4 严惩特权腐败行为24
- 2.2 苏共反特权的教训24-28
- 2.2.1 指导思想陈旧,执政理念僵化24-25
- 2.2.2 缺乏监督机制,体制弊端显露25-26
- 2.2.3 执政水平降低,执政能力衰竭26-27
- 2.2.4 执政方法简单,执政手段粗暴27-28
- 第三章 苏共与中共反特权比较28-38
- 3.1 建国后中共反特权思想与实践28-34
- 3.1.1 毛泽东进行整风运动28-30
- 3.1.2 邓小平加强制度建设30-31
- 3.1.3 江泽民维护社会公平31-32
- 3.1.4 胡锦涛强调教育、监督32-33
- 3.1.5 习近平明确要求反特权33-34
- 3.2 中共与苏共反特权比较34-38
- 3.2.1 两者反特权的共性35
- 3.2.2 两者反特权的区别35-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跃;十年一觉亡党梦 前车之鉴须记取──写在苏联共产党亡党十周年之际[J];冶金政工研究;2001年06期
2 王晋鹏;苏联共产党是怎样逐步丧失“三个代表”资格的?[J];探求;2002年S1期
3 季正矩;从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J];领导文萃;2002年01期
4 刘克明;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知识分子[J];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05期
5 吕睿;试比较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执政党建设[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季正矩;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十个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1期
7 王立新;人民利益代表的蜕变——苏联共产党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教训与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沈宗武;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季正矩;;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十个经验教训[J];党的建设;2004年05期
10 苏星;;管窥解体前夕的苏联[J];百年潮;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薛新国;;从党的先进性角度看苏联共产党蜕变的教训[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季正矩;;苏联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十个经验教训[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凤翔;;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4 姚奠中;;七一新颂——在三晋文化研究会庆祝建党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A];胜利旗帜 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5 赵存生;;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建设新的里程碑[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放;;苏共怎样取得而又丧失执政的合法性[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沈宗武;;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从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说起[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亚军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曲阜市委党校讲师;常怀忧党之心 恪尽兴党之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2 钮维敢 江苏省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俄罗斯共产党曲折发展的实践与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蔡菲 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前车之鉴 居安思危[N];中国人口报;2012年
4 洪瑞开 作者系乐中农场党委书记;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N];海南农垦报;2005年
5 李永忠;保持党的纯洁性紧追而重要[N];组织人事报;2012年
6 邱实;抓住了一个要害,讲清了一个道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王久辛(作者单位:《中国武警》杂志社);党性重如山[N];人民武警;2003年
8 包心鉴;从比较中认识“三个代表”思想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2年
9 罗健;人生如屋 信念是柱[N];咸阳日报;2005年
10 李忠杰;党龄启示:永葆党的生命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燕;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产生、发展和衰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2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爱芝;苏联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教训[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晓刚;苏联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失误及启示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3 苗明峻;试论苏共衰败的原因及教训[D];山东大学;2005年
4 周立全;苏联国家结构与党的领导体制的矛盾及其演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一聪;苏共反特权的经验教训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杜巍巍;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下苏共垮台的原因探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徐欢;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伟;试析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党内纷争[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本文关键词:苏共反特权的经验教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1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