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09:19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是我党的性质和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接更替的政治背景下,在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群众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以便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党的群众观和执政方针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章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群众观进行正本清源式的追溯之后,重点分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群众观思想。文章认为邓小平在经典作家的框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民”概念、范畴的新界定、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理论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群众监督的理论等等。江泽民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群众观内容。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根本,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动力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群众观之后,文章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我们既可以响应“回到马克思”的学习号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诠释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最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关键词】:群众观 “三个代表” 以人为本 逻辑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2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11
  • 1.1.1 研究的背景11
  • 1.1.2 研究的意义11
  • 1.2 国内研究的现状11-14
  • 1.2.1 关于群众观的内涵11-12
  • 1.2.2 关于毛泽东的群众观12
  • 1.2.3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群众观12-13
  • 1.2.4 关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群众观13
  • 1.2.5 关于“以人为本”的群众观13-14
  • 1.3 论文研究采用的方法14-15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思想基础15-24
  • 2.1 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功能15-17
  • 2.1.1 何谓“群众观”15-16
  • 2.1.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巨大作用16-17
  • 2.1.2.1 使党的服务群体更加明晰化16-17
  • 2.1.2.2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力量17
  • 2.1.2.3 有利于党长期执政17
  • 2.1.2.4 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关系17
  • 2.2 马克思的群众观17-20
  • 2.2.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18-19
  • 2.2.2 马克思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与原则19-20
  • 2.3 列宁主义的群众观20-22
  • 2.3.1 列宁群众观的精髓和要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21
  • 2.3.1.1 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和生力军20-21
  • 2.3.1.2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21
  • 2.3.2 列宁群众观的政治性引导:积极引领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21-22
  • 2.3.2.1 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意21
  • 2.3.2.2 放权于民:乐于接受人民群众的政治监督21-22
  • 2.4 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22-24
  • 2.4.1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2
  • 2.4.2 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巨大作用22-23
  • 2.4.3 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虚心学习23
  • 2.4.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3-24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变和发展24-33
  • 3.1 邓小平理论的群众观24-28
  • 3.1.1 对“人民”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24-25
  • 3.1.2 正确看待领导人物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以及前者的是非功过25-26
  • 3.1.2.1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标准25
  • 3.1.2.2 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25-26
  • 3.1.3 提出了共同富裕以及“先富带后富”的设想26-27
  • 3.1.3.1 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著名论断26-27
  • 3.1.3.2 确定了“共同富裕”的具体办法27
  • 3.1.4 制定了衡量是非的标准和强化群众监督的理论27-28
  • 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群众观28-30
  • 3.2.1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8-29
  • 3.2.2 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29
  • 3.2.3 强调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体地位29-30
  • 3.3 科学发展观中的群众观30-33
  • 3.3.1 “发展依靠人民”是人民历史主体论的全新形态30
  • 3.3.2 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利益观30-31
  • 3.3.3 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31-33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33-46
  • 4.1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基本内容33-42
  • 4.1.1 从社会发展动力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33-34
  • 4.1.2 从社会发展目的看: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根本主旨34-37
  • 4.1.2.1 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思想34-35
  • 4.1.2.2 江泽民的“执政为民”思想35-36
  • 4.1.2.3 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36-37
  • 4.1.3 从改革开放及其工作成败的标准看: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及其工作成败的衡量尺度37-39
  • 4.1.3.1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形成过程37
  • 4.1.3.2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37-39
  • 4.1.4 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看:密切党群关系是我党群众观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法宝39-42
  • 4.1.4.1 邓小平强调巩固党群关系的方法39-40
  • 4.1.4.2 江泽民的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40-41
  • 4.1.4.3 胡锦涛同志的巩固党群关系理论41-42
  • 4.2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逻辑结构42-46
  • 4.2.1 从思想标准到实践标准43
  • 4.2.2 从实践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3-44
  • 4.2.3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44-46
  • 4.2.3.1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4
  • 4.2.3.2 “以人为本”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44-45
  • 4.2.3.3 “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5
  • 4.2.3.4 “以人为本”注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45-46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46-52
  • 5.1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理论创新46-48
  • 5.1.1 邓小平对群众观的丰富46-47
  • 5.1.2 江泽民对群众观的完善47-48
  • 5.1.3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群众观的发展48
  • 5.2 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现实意义48-52
  • 5.2.1 理论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49-50
  • 5.2.1.1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9
  • 5.2.1.2 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49-50
  • 5.2.2 实践价值:党的群众观由理论变为现实50-52
  • 5.2.2.1 执政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50-51
  • 5.2.2.2 践行党的宗旨、理想和信念的动力源泉51-52
  • 第六章 结论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肖建杰;毛泽东与孙中山群众观之比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2期

3 梁树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1期

4 熊志勇;邓小平的群众观初探[J];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3年

2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3 ;[N];人民日报;2008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14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