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概念的构建与意义形塑(1921—1949)
发布时间:2021-04-19 17:26
1935年前,中国共产党以阶级立场来观察"人民",在赋予"人民"阶级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理论上的困惑。1935年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以民族和阶级立场来观察"人民",从而使"人民"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人民"概念及由此延伸而来的政治理论体系使得中国共产党可在主导"人民"话语权的情况下,灵活地解决中国社会阶层或阶级在革命年代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同盟者的理论难题,并解决了"人民"概念的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统一问题。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概念,并将其嵌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组织架构中,使"人民"概念制度化、权威化。在对"人民"概念的认知和理论构建中,中国共产党赋予了"人民"以主体的地位,并且在政治理论中主导了"人民"的话语权,从而使"人民"一词逐渐意识形态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革命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人民"概念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治文化视域下的中共纪念活动研究[J]. 高莹.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03)
[2]1921—1935年中共对“人民”概念的认知与定位[J]. 侯竹青. 党的文献. 2018(03)
[3]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J]. 史坤坤. 北京党史. 2013(06)
[4]中国语境中“人民”话语的思考[J]. 林雪霏.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1)
[5]对“人民”概念的新解[J]. 张绍翼. 学理论. 2009(15)
[6]“人民政府”名称的提出和确立[J]. 贺永泰. 党史文苑. 2009(03)
[7]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J]. 陶庆.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3)
[8]“人民”词义的变迁——政治术语“人民”之历史文化考察[J]. 万齐洲,冯天瑜.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人民群众”概念的再探[J]. 乐容胜.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147986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治文化视域下的中共纪念活动研究[J]. 高莹.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03)
[2]1921—1935年中共对“人民”概念的认知与定位[J]. 侯竹青. 党的文献. 2018(03)
[3]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J]. 史坤坤. 北京党史. 2013(06)
[4]中国语境中“人民”话语的思考[J]. 林雪霏.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1)
[5]对“人民”概念的新解[J]. 张绍翼. 学理论. 2009(15)
[6]“人民政府”名称的提出和确立[J]. 贺永泰. 党史文苑. 2009(03)
[7]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J]. 陶庆.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03)
[8]“人民”词义的变迁——政治术语“人民”之历史文化考察[J]. 万齐洲,冯天瑜.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人民群众”概念的再探[J]. 乐容胜.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147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147986.html